随着1848年革命的失败与1850年《奥尔米茨条约》的签订,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在整个德意志地区确立了优势。此时,作为普鲁士王国的世袭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的事业陷入了低谷。但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普鲁士涌现出数位站在历史舞台中心的杰出人物,除了国王威廉一世,还有俾斯麦、毛奇与罗恩。他们继承了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遗产,将普鲁士军队打造为一支充满战斗力的近代强军。此外,德莱塞与克虏伯改进了步枪和火炮,使普鲁士军队如虎添翼。在1864年普丹战争中,普鲁士从丹麦手中夺取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施泰因两个公国。随后,普鲁士与奥地利就这两个公国的归属问题产生严重分歧,战争一触即发。1866年7月,普鲁士在柯尼希格雷茨战役中击败奥地利,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格局,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书聚焦于1860—1867年间的普鲁士军队,不仅叙述了这一时期普军进行的主要战争的具体过程,还详细介绍了其编制、兵器与服饰,并深入分析了罗恩军事改革的细节与影响,是19世纪中叶德意志军事的百科全书。
血战斯维普瓦尔德
正当普鲁士军队强渡比斯特日采河,并对奥军阵地发动猛攻的时候,奥军将领费斯特蒂奇伯爵与他的第Ⅳ军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并彻底改变了这一天决战命运的决定。当时费斯特蒂奇伯爵在他的参谋长及副指挥安东?莫利纳瑞(Anton Mollinary)将军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有的部署。这位参谋长告诉伯爵,他们原定的防御地点附近的马斯洛维(Maslowed)山遮盖住了视野,无法有效观察战况,根本无法抵御普军的进攻。于是,伯爵将防御地点从贝内德克原定的赫卢姆山东面向西挪动到斯维普瓦尔德边上的马斯洛维村附近。当时奉命策应与支援第Ⅳ军的索恩伯爵,在看到第Ⅳ军的动向后,也率领第Ⅱ军向西挪动,将自己的防御位置移到了马斯洛维村的北面。这两个运气并不好的军,此时此刻要面对的是正位于战场西面的普鲁士第1集团军。防御薄弱的他们瞬间被猛攻的普军撕开了一道口子,奥军的北面防线顿时门户大开。伯爵与安东的决定,不仅在短时间里造成普奥两军无数士兵的死伤,也让奥军统帅贝内德克永远地失去了赢得这场决战的机会。
弗兰泽基将军的第7师的前锋已成功地过了河,并在没有遭遇多少抵抗的情况下顺利占领了贝纳特克村。早上8点左右,普军第27团与第67团的燧发枪兵已在村子附近站稳了脚跟,准备进一步朝前推进。但一支规模庞大的奥军部队突然出现在了村子南面的斯维普瓦尔德附近,这些燧发枪兵只好原地等待第7师余部的到来,在同他们会师后再推进战线。因此,费斯特蒂奇伯爵麾下第Ⅳ军的勃兰登施泰因(Brandenstein)旅顺利占领了这座茂密的树林。上午8点30分左右,这个奥军旅要面对的乃是会师后从贝纳特克村杀过来的整个普军第7师。该旅的官兵大都是意大利人或匈牙利人,并没做多少抵抗便在普鲁士人的猛烈打击下落荒而逃。普鲁士军官们高喊起“Vorwärts!”(德语“前进”的意思)等颇具布吕歇尔遗风的进攻口号,欢呼雀跃的普军士兵则紧跟在军官的身后,爬过早已堆积如山的敌军尸体,继续马不停蹄地推进。他们很快就穿过了这片树林,攻入茨托维斯村(Cistowes),该村往南仅仅数百码之外,便是奥军的防线重心——利帕山!负责防御这座小村庄的是恩斯特大公麾下的第Ⅲ军的阿皮亚诺(Appiano)旅。事实证明,他们是比勃兰登施泰因旅顽强得多的敌人,这一点令普军深感意外。布设在村中以及马斯洛维山上的4个炮兵连的4磅炮与8磅炮,朝普军倾泻了致命的火力,瞬间将小村庄外围的树林化作一片火海。奥军步兵也用手里的步枪对敌人展开了顽强阻击。训练有素的奥地利猎兵给普军第27马格德堡(Magdeburg)团造成了大量伤亡,团长与绝大部分军官都死在他们的枪下。如果不是普军第66团与另外4个营及时加入战斗并发动了一场极为英勇的大冲锋,顺利将奥地利守军逐出茨托维斯村的话,该团很有可能在此役中全军覆没。
由于奥军的火力实在是过于猛烈,弗兰泽基的士兵们只能卧倒在地上,冒着敌军的漫天炮火艰难地匍匐前进。然而就在这时,位于他们正前方的敌人又一次倾泻暴雨一般的炮火。这些普军士兵不知道的是,在费斯特蒂奇伯爵向西转移阵地之后,自己所在的第7师此时承受的,乃是整个奥地利北部方面军最为精良的3个军(共计46个步兵营)的几乎所有火力。得知了战况的费斯特蒂奇伯爵此时正在为自己的勃兰登施泰因旅的溃败而恼火,不甘心失败的他又派出了整整两个旅的兵力进入斯维普瓦尔德,同时还命炮兵立刻加强火力。突然间,普军的反击炮火落进了伯爵的指挥所,当场炸死了他的参谋长,同时还炸断了他的双腿。事故发生后,副指挥莫利纳瑞接替伯爵,成了第Ⅳ军的统帅。莫利纳瑞的性情和伯爵一样暴躁,在接过指挥权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催促弗莱什克(Fleishhacker)旅与波耶克(Poeckh)旅立刻奏响军乐,扬起军旗,向斯维普瓦尔德进发。
这两个奥军旅将麾下的步兵营分成若干个纵队,一批又一批的士兵就好像一波波灰色的浪潮一般涌进树林之中。在行军过程中,他们奏响慷慨激昂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与《帝皇颂》以壮军威。这些奥军士兵的目光中流露出来的,不光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有喝下比平常多一倍的杜松子酒(Schnapps)后的激情,无数英勇无畏的奥军士兵就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踏入了战场。奥军的军官们选择沿用拿破仑时代的密集纵队发起进攻,显然他们早已将乌帕河与齐德利纳河战役的惨痛教训丢到九霄云外。弗兰泽基的步兵营为奥军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但普军士兵在看到这般威武而壮烈的行进队列后,还是被奥军毫不畏死的精神惊呆。很快,这些普鲁士人就回过了神,毫不犹豫地扣下了手里新式步枪的扳机,一场完全一面倒的大屠杀开始了。普军的猛烈火力就像一把巨大的镰刀,转瞬之间收割了无数哈布斯堡士兵的生命。但是,这并不能让奥军停下脚步,他们继续着自己的死亡行军,毫不迟疑地踏过战友们的尸体,亮出手里的刺刀,与普军展开了肉搏战。此时此刻的斯维普瓦尔德,成为这一天最恐怖的地方,就连天降暴雨也冲不散这里的滚滚浓烟。划破空气的榴霰弹与步枪子弹在打中树干后产生跳弹(Ricochet),在树林间四处横飞。炮弹将大树掀飞,碎木片四处飞溅,打在普奥两军士兵的身上。负伤倒地的士兵们在临死前发出歇斯底里的惨叫,与军乐队的雄壮进行曲混杂在一起。最终,在战斗中尽职地吹奏军乐的乐手们,也像队列中的其他人一样倒在了地上,使战场上只留下此起彼伏的喊杀声与惨叫声。
在这场战斗中,普奥两方的士兵都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勇气,双方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每一片小树丛,每一块空地,都有他们厮杀的身影。尽管普鲁士的击针枪给奥军造成了极大杀伤,但奥地利人还是凭借兵力优势将普军挤出了树林,并将他们全部逐出茨托维斯村!在这一关键时刻,莫利纳瑞将军成功说服了索恩伯爵,让他把麾下的第Ⅱ军也投入到这场战斗中,他的数个前锋旅随后抵达战场。大约中午时分,心急火燎的弗兰泽基收到了威廉一世的回信,这位暴躁的国王拒绝为正承受敌军绝大部分火力打击的第7师提供任何支援。弗兰泽基很清楚,自己要在王储的第2集团军赶到战场之前拼死守卫此地,但王储究竟身在何方?第7师的伤亡数字正在不停攀升,留给弗兰泽基的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小。他明白,一旦自己的第7师全军覆没,普军整个左翼都将随之崩溃,届时奥军就可以毫无顾虑地猛击第1集团军的侧翼,让普鲁士彻底输掉这场决战!因此,他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守住自己的阵线。他督促并激励自己的部下,全然不顾兵力正在不断减少这一事实,命令他们死守到底。
……
前言
第一部分 序曲
第一章 1815—1850 年的欧洲
第二章 普鲁士与德意志(1848—1862)
第三章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与普奥终极博弈
第二部分 七周战争
第四章 向易北河进军
第五章 决战柯尼希格雷茨
第六章 七周战争的最后一周
第三部分 普鲁士陆军与海军(1860—1867)
第七章 罗恩军事改革与普鲁士总参谋部
第八章 普鲁士的军人
第九章 兵器、战略与战术
第十章 普鲁士皇家海军
第十一章 编制与战时兵力
第四部分 普鲁士军服(1860—1867)
第十二章 通用制服条例
第十三章 将官、参谋人员与战争部人员的制服
第十四章 步兵制服
第十五章 骑兵制服
第十六章 陆军辅助兵种制服
第十七章 普鲁士皇家海军制服
第十八章 插画的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