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8066633
  • 作      者:
    作者:李小龙|责编:王海燕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人特别重视命名,每个人的姓名背后都有故事——其实,每部小说的命名背后也有复杂的逻辑:古代小说命名多以“传”“记”结尾,与《史记》的纪传体有关系吗?《世说新语》这个名字是如何一步步叠床架屋生成的?《聊斋志异》中作者的议论为何不是“聊斋曰”而是“异史氏曰”?袁枚把自己的《子不语》改名为《新齐谐》,但后世为何仍以《子不语》为定名?是否与曹雪芹为自己的作品定名为《石头记》,但后世却以《红楼梦》定名一样呢?《西游记》的命名竟然是从《西厢记》来的吗?古代文言小说为什么喜欢用“奇”、“怪”为名?白话小说的书名为什么大多数是三个字?中西小说命名究竟有何不同……这一切疑问,在《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中都有丰富的探索。这种探索既有扎实的学术推进,也可以扩充普通读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者——此书不但是Z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热爱小说阅读的读者——阅读小说,Z重要和Z不重要的都是书名。Z重要是因为很多小说被读者选择或者放弃,都有可能首先源自书名;Z不重要是一旦读者选择了,或者对于史上经典小说的书名已经接受,就会熟视无睹,不去思考其命名背后复杂的叙事建构。这部书会提醒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书名背后复杂的含义。

小说的创作者——对于作者来说,小说命名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的选择,就好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每个人都想取一个Z好的名字,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不存在Z好的名字,但一定有Z适合的名字,一部作品究竟适合什么名字,作者是否有理论的自觉去思考小说的命名。这部书可以提供传统叙事智慧来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此小说也是传统文章的一部分,对小说命名的考察更多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探讨的,所以这一成果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有阅读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小龙,1976 年生,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论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获2009 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 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2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第七届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出版古籍整理类著作十余部,在《文学遗产》《文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旨在全面考察中国古代小说的书名,眼光宏通,梳理周到。首先,本书贯彻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既有对中国古代小说书名历史的整体把握,又能落实到各体小说特定作品命名的分析,从而使古代小说命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都得以彰显。其次,作者注重将历史研究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强化了小说史的线索。与此同时,作者又强调从理论的高度来解析小说书名这一形式特征,着力概括小说命名格局的建立及演进等规律,多具有剖肌析理的深度。复次,无论是历史把握,还是理论阐释,作者还努力使小说命名的考察与文本探究联系起来,使论述关乎小说内涵的阐释,富有启发性。第四,作者还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下,为审视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特点确立可以印证的新坐标。


展开
精彩书评

历时七年之久,小龙博士向学界奉献出《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这部厚实的著作。而最让我欣悦的是,小龙博士在这部著作中拈出的众多学术问题及其巧妙的解答方式,鲜明地彰显出他探索的敏感、思维的活跃和论述的透辟,常常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于细微处,写出惊雷。真佩服小龙博士的宽广敏锐眼光和深挖阐释之功。

 

——潘建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鲁滨孙飘流记》的书名应该如何翻译?

 

在中西文化的转型时期,译者对西方小说的译名多采用“移西就中”的方式,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但在数十年后,中国的读者不但熟悉了西方小说的文体,甚至连中国传统小说都慢慢被西方小说同化;加上翻译开始受到学术思潮在规范化方面渐趋严格的影响,也更为严谨,所以,建国后的译本一般来说都会尽量依其原名来译。

不过,即便在这样学术化的背景下,仍然有一些作品的译名没有回复原本书名,其中一类是其作品的原名在早期翻译中已经存在,而且译名并不完全背离原名,且影响亦大,若完全抛开原译名会对传播造成干扰,所以只好沿袭或部分沿袭原译名。

就这一类而言,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被视为小说文体诞生标志的《鲁滨孙飘流记》(1719),此书及鲁滨孙的奇遇也在社会常识层面传播开来,“鲁滨孙”成为历尽艰险而不屈服之精神化身,也成为人类面对自然之险恶而不懈奋斗的旗帜。所以,“鲁滨孙”在中国文化常识层面已经从一个专有的人名变为一个共名,随着这个转化的完成,连“飘流记”三字也随之经典化了,建国以后的译本基本都沿用此名。

但实际上,这个译名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译名的来源,第二是译名的缺陷。

首先,正如近代以来很多译名的取径一样,这个译名也袭自日译。此书在日本嘉永元年(1848)便已有黑田麹庐译《鲁敏孙漂荒纪事》出版,安政四年(1857)又出版了横山由清译《鲁敏逊漂行纪略》(京都出云寺),二书一举奠定了此书日译书名的基本元素,此后又分别出版了十数种译本,其中明治十六年(1883)井上勤《鲁敏孙漂流记》、明治二十年(1887)牛山良助《鲁敏孙漂流记》(东京春阳堂)、明治二十七年(1894)高桥雄峰《ロビンソンクルーソー绝岛漂流记》(东京博文馆),都是影响较大的译本。而中国最早的译本是由沈祖芬(1879—1910)于1898年译出、1902年出版的《绝岛漂流记》[1],其书虽据英文译出,然书名则当源自前举高桥氏译本——沈氏之兄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沈瓞民(1878-1969),其于1897年以浙江省公费生身份赴日本留学,则其弟所译之名,或得于乃兄。沈瓞民服膺康、梁思想。沈祖芬译此书,始于1898年11月,其时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东避日本,并提倡小说界革命,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末云择“有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则其译此,或与梁启超有关[2]。其后,梁氏又在《新民丛报》上关于《新小说》的广告,其宏大计划中有“冒险小说”一类,云“如《鲁敏逊漂流记》之流,以激励国民远游冒险精神为主”[3],则其追随者实早着先鞭。不过,从梁启超所用译名可知,他看到的是井上勤或牛山良助的译本。

1902年12月至1903年10月,上海《大陆报》第1至4期及第7至12期小说栏连载了秦力山翻译的《鲁宾孙漂流记》[4],这个译名基本是按照梁启超所读之本的译名,只是把日人拟音之“敏”改为更切近的“宾”。1905年,林纾译本出版,此名因在林氏之前已经产生了影响,故林氏在译名上并未作太大调整,基本沿袭秦译本之名,只将“宾”改为“滨”,“漂”改为“飘”,在林译小说的命名中已经算是少有的“直译”了。


展开
目录

“必也正名乎”——《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序(郭英德)

导 论

第一节 文言小说正名

第二节 白话小说正名

第三节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概念之融通

第一章 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渊源与分化

第一节 从《汉书·艺文志》看文言小说命名的子史渊源

第二节 《史记》诸体对文言小说命名的垂范

第三节 记传体与说话体:文言小说命名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

第二章 文言小说集命名例考

第一节 《世说新语》命名的渊源、演变及定名困境

第二节 《聊斋志异》异名、异称的嬗递及其意义

第三节 《子不语》的作者命名与时代选择

第三章 文言小说单篇作品命名例考

第一节 《燕丹子》的命名策略与叙事建构

第二节 唐单篇传奇命名考——以《异闻集》为中心

第三节 《虬髯客传》异名辨析及其命名的史传渊源

第四节 《祁禹传》的文本流传、作者身份及创作命意考论

第四章 演义体与传、记体命名格局的建立

第一节 《三国演义》命名的演变与定型

第二节 《水浒传》命名的含义及其演化

第三节 《西游记》命名的渊源

第五章 世情小说命名的试探与独立

第一节 艳情小说命名的试探

第二节 《金瓶梅》命名的渊源及意义

第三节 《金瓶梅》式命名的转移与衰落

第四节 《红楼梦》命名的叙事策略及多重内涵

第六章 小说命名的共时性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言小说命名“怪”“奇”考

第二节 白话小说三字名经典地位探究

第三节 文言小说白名例考

第七章 中西小说命名方式比较与互译

第一节 中国章回小说与西方长篇小说书名比较研究

第二节 从汉化到欧化——西方小说书名中译策略演化例考

第三节 中国小说书名英译例考

参考文献

索 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