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文学史料》东北流亡文学史料研究汇编
0.00     定价 ¥ 4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1357988
  • 作      者:
    郭娟编
  • 出 版 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东北流亡文学研究的*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丛书通过流亡文学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读者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命图景。


展开
作者简介

郭娟,女,吉林大学文学硕士,新文学史料杂志社主编,现代文学史料专家、专栏作家。已出版文化随笔集《花非花》《写在水上》《有女如彼》,主编《纸上民国》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郭娟编选的《<新文学史料>东北流亡文学史料研究汇编》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史料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新文学史料>东北流亡文学史料研究汇编》精选了从2001年至2019年在《新文学史料》上刊发的相关研究资料,包括钟敬文的《忆木天》、萧耘的《父亲给予我们的》、黎辛的《舒群老师》、钟耀群的《我与端木三十六年》、邵济安《雷加:永远年轻的心》以及杨新宇的《新发现的萧红佚文<小事>》等,对研究东北流亡文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东北流亡文学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富矿,是中国文学的优秀遗产,也是世界战争题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孟繁华


展开
精彩书摘

忆木天

钟敬文

1926年8月,大概是初到广州的第二天,就借一位朋友的引带,到创造社出版部的分部去看了看。那是在一条短僻的街里的小楼上,房间很小,书刊却排列得很整齐。四壁上贴着一些用信笺和粗纸作的字画。有几幅是人物的漫画像,画的有成仿吾、郭沫若、穆木天,还有王独清的一张照片。木天的那幅最有意思,画的是他那高度近视眼看报的情形,上面还题有两句赞:“北国之人,一团闷气”。后来,我到他和郑伯奇、王独清住的文明路中山大学的大钟楼去过。那是座西式楼房,叫它大钟楼,其实当时既办公,也住人,现在是鲁迅纪念馆。那时鲁迅先生刚来不久,就住在二楼。

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木天本人。他比我略大几岁,不会说社交场合的寒暄话,显得很严肃,确给人“一团闷气”的感觉。其实,在熟人之间木天是很爱说笑话的,往往还会因此而得罪人,谈起文艺创作或理论问题,也是滔滔不绝的。当时我们交往不多,他不久就到北方去了。

20世纪30年代,木天从东北老家去到上海,在左联搞诗歌组,做了大量工作。他的一些诗歌评论,如论郭沫若、王独清、徐志摩的那几篇,很有分量,曾给我很深的印象。木天写评论是运用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他有文学功底,能具体分析,所以不教条,不流于肤浅。而且,他自己是搞创作的,能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深入进去了,再出来评论,所以深刻。不像有些人,不走进去,站在门口就评起来了——倒像是法官,只管按法律条文,对号入座,量罪判刑。好的作品是有创造的,是法律条文中所没有的,怎么能按条文判呢?搞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人最好是有创作经验的人,其次是要有品位、有欣赏能力,然后才是评论。也就是说,首先要深入进去,然后再做评论。

在中国诗歌会和抗战初期,木天搞诗歌大众化,我很理解,那是时代的需要。解放战争时期,我在香港时,搞过方言文学,是按南方局的意见做的。因为,当时广东和广西的一些老百姓不懂普通话,搞宣传,要有效果,就要用方言,当时是正确的。第一次文代会之前,曾起草过一个关于全国各地进步文艺开展情况的报告,我负责写开展方言文学方面的情况,但这一部分后来没用。中央对这个问题做过批示,大意是:全国解放了,要推广普通话,不要搞方言文学了。这叫彼一时此一时也——要从时代的需要考虑。

皖南事变后,在大城市里,一切有利于抗战和民主的工作都难于开展,很多朋友都转到比较偏远的地区去搞教学。我和木天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是在1940年年底,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搬回粤北坪石。校部就在坪石县城里。我和秋帆在文学院任教,院部在铁岭。我家就在铁岭旁边一个叫莲塘的小村子里。木天和彭慧在师范学院,院址在管埠,他们家就在村路旁的一座土屋里。土屋矮小而潮湿,木板床下面铺着白石灰,一张破木桌上摞着两堆书,凳子只有两个。一个大木箱,既可装东西,也可以坐人。

当时在中大师院中文系任教的还有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和吴世昌。木天、彭慧和他们在一起,彼此处得很不错。秋帆在师院兼课,每周都要跑30里路到管埠去一趟,我有时也去。木天、彭慧有时带着女儿立立来我家,还到离莲塘不远的金鸡岭去看洪深。那时,国民党的反动势力虽然已侵入这个在群山中的学府,但进步势力仍相当地存在着。记得1941年郭沫若五十大寿时,为了给左翼文化壮声势、扩大影响,大家给郭老祝寿。我和木天、彭慧几个,共8位在文艺界有影响的中山大学教授(可能有洪深、陆侃如、冯沅君、吴世昌、陈麒祥)联名写了给郭老的贺信。此事曾引起中大校方的注意。当时在中大任教的左翼人士还有王亚南、梅龚彬、石兆棠等。起初,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谈谈形势,谈谈想法。但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于是都陆续离去了。

木天、彭慧离开中大后,去到桂林。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粤汉铁路,第三次攻打长沙,终于得手,沿铁路,一直打到贵州。沿线老百姓遭了大殃。我和中山大学的一部分人员逃到广东最西部的连县,在山沟里蹲了大半年。木天、彭慧是和桂林师院的师生一起,在广西和贵州的山岭之间逃来逃去。那真是一段艰苦的年月!

再见到木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了。我从1950年起就在北师大任教,是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1952年彭慧先来到北师大,后来木天也从东北师大调来了,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木天教书极认真,对学生要求也严。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两人还经常主动要求教习作,认为此课既能培养创作人才,还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是个很好的想法,许多人未能想到这一点。木天给学生批改卷子仔细极了,从中看到有不健康的思想情绪,还找来谈话,鼓励他们进步。他老想着帮助别人进步,后来倒成为别人批判帮助的对象了。

…………


展开
目录

忆木天  钟敬文 / 001

“海北楼”印象  余新惠 / 005

端木蕻良在遵义  陈耀寰 / 009

晚辈的追思  邵小琴 / 018

父亲给予我们的  萧耘 / 022

文坛师友录  牛汉口述  何启治、李晋西采写 / 054

舒群老师  黎辛 / 060

雪上加霜的日子(上)  金玉良 / 070

雪上加霜的日子(下)  金玉良 / 107

萧军佚文《关于〈手〉》的发现及解读  晓川 / 132

新近发现的“萧红日记”  袁权 / 146

萧军的戏研所岁月  葛献挺 / 161

我与端木三十六年  钟耀群 / 185

雷加:永远年轻的心  邵济安 / 217

新发现的萧红佚文《小事》  杨新宇 / 222

我所知道的穆木天  楚泽涵 / 2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