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得主、《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长篇小说评论集。方岩为近年来值得关注并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批评家,他关注注意调和学院派写作风格与更广泛普通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行文风趣幽默,善用奇崛比喻,积极介入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中青年作家现场。
本书收入作者十年来精选长篇小说评论,涉及近年重要长篇(如《考工记》《朝霞》《山本》《雾行者》《灰衣简史》《这边风景》《朱雀》等),与具备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不同代际作家(如王蒙、吴亮、王安忆、贾平凹、麦家、池莉、叶弥、路内、葛亮、李宏伟等)进行文学对话,诚实展现了一位文学青年的十年精神漫游图景。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部分长篇小说评论,分为三辑:第一辑为文本细读;第二辑为批评短制;第三辑关注长篇小说的历史形态和晚近现象。
这些文章既涉及近年重要长篇,如《考工记》《朝霞》《山本》《雾行者》《灰衣简史》《这边风景》《朱雀》等;亦注重作家代际的典型性和影响力,如王蒙、吴亮、王安忆、贾平凹、麦家、池莉、叶弥、路内、葛亮、李宏伟等。
几句话
——《文学青年编年史》后记
1、
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
大概在2021年四五月间,师友们酝酿某个活动时,提到了我的一篇评论,觉得“文学青年编年史”这个名字不错,可以出本集子。
我从长篇小说评论中筛选出了若干篇章,拼凑成了这本集子。里面的文章最早写于2011年,最晚写于2021年,大多是在南京谋生时所写。十年这样的数字是编完后才发现的巧合,并没有特别的意义。编完发走,便感觉事情已经结束。作为文学批评这个行当的二流从业人员,我并不觉得自己的集子之于别人有什么意义,组装的知识和转借的意义都是预设的生产流程的自动产出,与“创造”意义上的意外、溢出和不确定并没有什么关系。它除了能够确认我曾品评过一些作品,剩下的就只有与自我安慰相关的虚荣心,而自我安慰与自我蒙蔽常常是同义词。批评无非是通过别人的写作来制造意义,却难以确认自身作为写作的意义。所谓,“学术”“专业”之类的词语在很多时候只是某种修辞,过分依赖类似的词语所营造出的“智识”“深度”等意义幻景,只会让“谋生”这样朴素、简单的诉求都蒙上了不道德的意味。
这种多年来反复出现的自我厌弃再次袭来,是在今年二三月间。其时,我刚刚完成春节前就计划好的两篇评论,几乎同时,出版事宜亦被重新提起,静默的日子却遽然降临。于是,我决定不再像往常那样通过自我说服、重新确信来抵御厌烦、消沉和嫌弃,直到下一轮循环重新开启。这种方法如同药物成瘾,每次假装正常,都是逐步加大剂量的结果。实在是太消耗了。既然世界可以随时轻易停摆,那么通过自恋式、撒娇式的抵抗想向世界证明自身多少有点价值的行为实在是空洞、滑稽。无需想象放任自流的边际,匆忙靠岸大抵还会是那个熟悉、安稳、狭窄的孤岛小世界。或许会撞见陌生的岛屿,也许岛上什么也没有……那就继续漂下去,毕竟海里还有很多未知的浮游生物……
2、
2022年没有春天,我只能每天在顶楼的天台上挥汗如雨,以防止自己在自我厌弃中窒息。在团购群里各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具体真实面前,我的文字虚无缥缈,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关系。我意识到自己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再也不会在自己的文字中找到任何慰藉。当群里有年轻人开始告别时,我开始变得焦躁。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感慨依然是“批评”式的,假装可以与那些悲伤共情,却无法触及具体的经验。那是一种职业式的伤感,永远是姿态大于内容。于是,这篇自序写得煎熬而漫长。我想替自己做个了断,却又在内心怀疑自己在继续制造废弃之物。所以,每敲打一个字都像是在黏合碎片,惯常的思维和修辞难以串字成行,像是一张张书页被烟头烙出无数的洞。最后,我决定把这篇已经写了一万字多字的后记删改成现在的样子。多说无益,也算为以前的文字做了总结。
3、
夏天和恩惠终于在6月犹犹豫豫地到来。中旬的某一天,我决定去那个把城市分割成两半的地方看看。我骑行至江边,搭上了轮渡,沿着对岸继续骑行,直到遇上杨浦大桥立在岸上的桥墩,它周围围着铁丝网,并挂着军事重地之类的警示牌。我并没有见过对岸以前的风景,正如我无法预知它将来的样子。江风和热浪让人倦怠,我坐下来歇息。自行车立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仔细打量这部已经骑了两年多的女式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原先是吴亮老师的,长期闲置于办公室,新车上落满灰尘,车毂上锈迹斑斑。我来上班后,张罗过一次大扫除,他便把车子送给了我。我至今不知道车子的标牌到底在哪里,一直以为车梁上的那行字母无非是phoenix或forever之类的标识。我当时只注意到车前轴安装了一个三洋电机以驱动车头的照明灯。为此,我还被交警拦下过,理由是私自改装……那天,我终于看清车梁上那行并不显眼的花体英文,elite city,车锁上则是更小的两个单词,hard lock。这两行字像是在提醒我的处境:2019年8月25日的夜色中,我坐着一辆货车来到这个城市定居。大概三个月后,一些不详的气息开始蔓延。反反复复的震荡早已打磨出新世界的轮廓,而我却在旧时光的幻觉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近三年,还以为一切都终将恢复。如今,一贯迟缓、愚钝的我终于看清自己一直卡在新旧之间的裂缝中。正如这些文字既留不住旧世界的记忆,也触不到新世界的尘埃……
江风携裹着热浪和香烟的灰烬及时把我呛醒。我意识到,就在刚刚,迷恋隐喻和反讽的职业癖好再次发作了。我有点恶心……
于是,起身离开……
第一辑
历史的技艺与技艺的历史 / 003
历史如何虚构传奇 / 022
偷袭者蒙着面 / 045
欲望说明书 / 067
文学青年编年史 / 088
第二辑
历史的红利和盆栽的人生 / 127
革命时期的爱情 / 137
红旗下的蛋 / 146
“你自高高云端,他们在罂粟之田……” / 153
经验仿制、中产滥情与抛向历史的媚眼 / 166
历史遗迹、写作“中段”与自我辩护 / 174
第三辑
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 / 189
李凖·1985·茅盾文学奖 / 218
“80年代”作家的溃败和“80后”作家的可能性 / 232
穿过话语的密林和荒原 / 263
现实感、历史观与新经验 / 295
后记
几句话 /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