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3257881
  • 作      者:
    刘志伟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的集子比单本的著作和单篇的论文更为代表作者的思想和治学心得。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等,主编《梁方仲文集》《叶名琛档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只有真正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才会真的体会到真正的中国的样子。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不论是傅衣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还是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调查,都是要走下去,走到中国的基层社会中,那里才能看到中国社会的脉络、机理和生发的理论。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是富于层次、富有多样性的,我们希望多一点点理解和了解。
本书是作者在读书时所思所想的话题,集中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
    作者的话最能代表本书,“这本集子所收诸篇,主要是我近年来在种种场合发表的言论被记录下来的文字,所谈大都是我多年读书时思过想过,但又未能以专论方式写出来的话题。以演讲和接受访谈的口述方式,记下自己多年读书中的思考,同学界交流,可以说是一个走近迟暮的学人仍努力前行的一种方式。这种以口头表达出来的见解,虽然不那么严谨,但确实是一路在学术之溪畔行走着,由遥遥前方闪烁着的微弱灯火引领,反复回旋于脑中的杂念。”    


展开
精彩书摘

题  解
把这些文字编在一起,用这样一个书名,也许需要做一点交代。
岁月如矢,倏忽已入耆年。日暮之时,总不免常常回首走过的路,以旧时之记忆,激励前行的意志和信念。我人生中走过最刻骨铭心的路,是在1969 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大约九十点钟,我独自一人,沿着一条20 华里的山路走出深山。当时,我刚过13 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因为“文革结束了学业,1968 年“复课闹革命”时,小伙伴们直接进到中学,我却被拒于校门外,只好跟着父母到了干校,失学大半年。那天晚上,白天到城里办理公务的叔叔带回一个消息,说学校愿意接纳我回校上学。听到这消息,我兴奋不已,马上找了两根棍子拿在手上壮胆,独自一人从山里走去县城。那片深山,在1968 年秋天开辟为五七干校之前,是荒无人烟之地,山中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潺潺溪水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渐渐看到远处村落的微弱灯火……
这条路我当时只走了两个多小时,但后来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我一直觉得都是这条路的延伸,自己永远只是在这条路上前行。这是我通向知识、思想、学问之路,无论一路有多少崎岖,黑夜如何笼罩,潺潺清澈的溪水都在伴我前行,远方微弱的灯火,在我前方闪烁,驱策我前奔。50 年来,少年时走在这条路上涌出的情感,激发的精神,在我心中萦绕不散,越到暮年,越不能释怀。很遗憾的是,我不会赋诗作词,无法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怀,于是就从古人笔下去寻找。我读到明人王世懋这首《建阳道中夜行口号》诗,顿在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悔将名姓挂词场,老去传经意转忙。
岁事惯从行色尽,宵征偏觉畏途长。
春前响急知溪畔,雨外灯微识建阳。
潦倒若为持自解,武夷山好荔枝香。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我在黑夜山路上前行的感受,把那以后我在治学道路上的经历也烘托出来,写出已过花甲耆年之我的心境。这本集子所收诸篇,主要是我近年来在种种场合发表的言论被记录下来的文字,所谈大都是我多年读书时思过想过,但又未能以专论方式写出来的话题。以演讲和接受访谈的口述方式,记下自己多年读书中的思考,同学界交流,可以说是一个走近迟暮的学人仍努力前行的一种方式。这种以口头表达出来的见解,虽然不那么严谨,但确实是一路在学术之溪畔行走着,由遥遥前方闪烁着的微弱灯火引领,反复回旋于脑中的杂念。汇编这本小集子的时候,编辑让我起个书名,一直盘绕在我脑子里的,总是想找到合适的字句,表达这种“不需愁日暮,自有一灯燃”的心绪。于是,我从这首明人的诗中捡出“溪畔灯微”四字,我想,这四个字烘托出了这首诗的全部意境,溪水的声响和前方的微灯,永远在我探索思考的道路上伴我前行。    


展开
目录

代序 :数字化时代对历史学的挑战 1

【经济史谭】
改革开放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 3
《剑桥中国经济史 :古代到 19 世纪》之我见 13
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 18
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
以“一条鞭法”和图甲制为例 27

【行走华南】
“华南研究”三十年 73
家谱的意义 96
宗族研究的人类学取径
从弗里德曼对林耀华先生家族研究的评说谈起 107
珠江口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 130
清水江文书的学术价值 143

【环顾周埏】
超越江南一隅 :“江南核心性”与全球史视野  153
寻找亚洲的广州视角 170
广州三重奏 183
【守望园庐】
传统中国的“齐民社会”
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视角 211
东莞明伦堂及其档案小议 218
传统乡村应守护什么“传统” 234
建筑与历史记忆 241

【信口开河】
从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  251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转变       283
民间历史文献漫谈       3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