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606263
  • 作      者:
    李飞著
  • 出 版 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次以探寻历史之谜为目的的科学发掘
  一场贵州神秘土司文化的探索发现之旅
  那些沉睡在黄土之下或凄美或悲壮或缠绵悱恻的故事
  在考古者的手铲下被轻轻唤醒……
  海龙囤的意义从未消解
  历久弥新……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飞,1976年8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1999年,本科;2006年,硕士;2011年起,博士在读)。现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兼任贵州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理事等职。发表考古简报、论文数十篇,著有《叩问黄土:一个考古者的田野札记》。2012年4月起,作为海龙囤考古队领队主持海龙囤考古发掘至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其中,2012年度的发掘先后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等殊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因为曾是土司神秘的别馆离宫,又是一场著名战事的主战场,海龙囤无疑是播州杨氏遗留至今最负盛名的遗产。作为中国宋、元、明时期山地石头建筑的杰出典范,以及羁縻土司制度的代表性遗存,目前已确定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联合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七司遗产所承载的“因俗而治”的制度理念有效保障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边强少数民族间的利益平衡和共同发展,实现了文化多样性的民族生存与社会管理智慧,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值得被全世界认知和传扬。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是作者主持海龙囤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期间(2012年4月2013年1月),于囤巅所撰写考古手记的汇集。共36篇,用晓畅的、散文化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海龙囤进行了新的诠释,并融探秘、历史、旅游、文化于一书,将发掘过程分层铺展,挖掘历史背景,在现场图景与历史事件之间自如切换,有景观、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展开
精彩书摘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1999年秋,海龙囤文物考察组在对海龙囤遗址展开试掘和各关隘测绘时,抽空调查了打眼岩,并提出这可能是一处悬棺葬遗存的新说。历史上,黔北确曾流行悬棺葬。我曾撰文讨论过贵州的崖葬。崖葬,顾名思义即将死者葬在山崖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又可细分为悬棺葬和岩洞葬,两类葬俗渊源有自,却在晚期出现混同的迹象。一般认为,悬棺葬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武夷山区,后逆长江而上流入川、滇、黔地。而岩洞葬则起源于珠江上游的黔、桂山地。地处长江和珠江水系分水岭的贵州,恰是两类葬俗的分野之地。换言之,贵州境内的悬棺葬只流行于长江水系诸流域中,以松桃仙人岭悬棺最为有名。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山川》记望军山,在城西百里,“北有棺岩,峭石凌空,飞猿莫度。半壁洞口置朱棺,远近皆见之”,所说的也是悬棺葬。悬棺按照棺木放置方式的不同又有以天然洞穴或岩隙置棺、凿龛纳棺、桩木托棺等类,有时几者混用,如松桃仙人岭就兼有龛式和桩式悬棺,望军山从文字判断则是利用了天然洞穴。打眼岩真是悬棺吗?是哪类悬棺?
  我曾在5月22日和27日两次下囤调查打眼岩。
  一面宽约40米、高约30米的石崖迎水而立,其上的方形小孔数十米外清晰可见。走近细辨,尚有约40孔可数。孔系人工凿就,20厘米见方,深亦约20厘米。大致成排分布,由下至上约略可分五排,居上者已模糊难辨,以由下至上第三、四排最醒目。最低者距水面仅约2.5米,最高者约15米。排间距在1-4米之间,最近者相去仅约30厘米;同排孔间距2-3米不等。这些凿眼与松桃仙人岭悬棺的凿岩如出一辙,且均分布在河流拐弯处的石崖上,因此,视之为悬棺葬的遗存,我个人也曾认为是目前较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这些方形的小眼,是在石崖上垂直栽插承托棺木的木桩用的,两或三桩共承一棺。从孔间距判断,棺木的长度至少亦在2米以上。如今,棺木连同承托棺木的木桩均已朽落不存,空留满壁的凿孔供人遐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我们开始沿河细细寻觅。从打眼岩顺河而下约3里,至庙林口,白沙水北岸一处低矮的石崖上,也遗有类似凿孔四五个。凿孔成排分布,距地面约2.5米。其中四个存完好,一个若有若无。孔径亦2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孔间距2.5-3米。其东约200米的河流拐弯处,有一深塘,当地人称黑塘,塘上的石崖间,据传也有凿孔。但崖面被藤蔓所掩,寻之不见,仅在距水面约5米高处的崖上隐约有孔两个,不确定是自然还是人工遗存。
  白沙水自打眼岩东北流约500米,有水坝一道,筑于2003年。据62岁的当地村民黄朝炳回忆,筑坝时在坝北侧的石壁挖毁方形凿孔两排,每排五六个,共约十一二个。孔颇大,直径约1米,深约1.5米,孔间距亦约1.5米,排距2米,最低的凿孔距水面仅数尺。传说这里是杨应龙的茶店。从前的路从孔前过,河面有跳磴桥。我在他指示的地方反复寻找,却一无所获(后来据遵义县文管所刘世野所长称,一共只有3孔,1米见方,深0.5-0.8米,黄氏所言不确)。
  茶店的凿孔和打眼岩等处的凿孔一样,都是垂直于石壁而作的,但更大也更深,这是否意味着其性质有所不同?这里的凿孔似乎更符合拦水坝的要求,巧合的是,今人亦选择在此处筑坝。但松桃仙人岭龛式悬棺的石龛亦有与之规模相当者,因此也不能排除其仍为悬棺葬的可能。
  如果它们确是悬棺葬遗存,又是何时何人所遗?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