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
泰安虎城遗址调查报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KG008)阶段性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宁阳县博物馆
一、工作概况
山东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集中分布于沂、沭河及汶、泗河流域,此外,在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日照沿海及烟台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其中汶、泗流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汶上、宁阳、嘉祥县及兖州市等地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遗存。因采集石制品面貌似不同于此前在山东其他区域的发现,被认为是一种颇具本地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文化[1]。为探索和揭示山东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石器面貌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一批重要材料。然而美中不足的是,44处地点的石制品均采自地表,难以追寻其所处原生层位,同时后续工作也未跟进,致使汶、泗流域是否也存在典型“细石器”技术成为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此后相关考古工作近乎停滞,对此问题的推动和解决更无从谈起。不可否认,该区域存在进一步开展野外工作的潜力和研究空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文物部门,于2017~2019年开展了为期3年的系统旧石器专项复查、调查工作,范围涉及济南长清区、泰安市肥城、济宁市汶上及兖州等地,其中以在泰安市宁阳县发现的遗存数量*多。2019年4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宁阳县博物馆业务人员组成调查队,*先在伏山镇发现东山岭遗址,采集到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其中包含制作精良的细石核及工具。随后调查便围绕县域10余乡镇展开。具体调查工作参考1∶5万地形图,重点对具备第四纪埋藏条件的河流阶地、谷地、低山、丘陵及洞穴地貌,采取“之”字形路线的野外调查策略。经过4个月调查,在宁阳县内共新发现旧石器遗存30余处。对采集石制品进行初步研究可知,石器面貌分属于细石器及小石器两种工业传统。虎城遗址即为此次调查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图一)。
二、区域环境与地质地貌
宁阳县位于鲁中地区西南角的泰安市南部,地质构造带位于鲁西断块隆起区中部,由汶、泗断陷盆地,汶东断陷盆地及皋山玉皇顶复背斜等几个构造单元组成。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属蒙山余脉绵延,海拔一般在120~500米。西部为平原地带,*低处海拔46米。中部为低山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系由古老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区(缓坡丘陵、剥蚀堆积丘陵)[2]。坡面组合体构成复杂,为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坡度一般较为低缓,无一定方向,大多没有明显脉络,顶部浑圆。
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多集中于以丘陵为主的中部过渡带。遗存地貌多表现为丘陵顶部残丘,石制品多采集于地表,仅个别石制品采自地层之中。以虎城遗址为例,采集石制品散布于皮山南坡,其西约8千米张阁老山北部山前也采集过石英制品[3]。虎城遗址石制品采集自覆盖于山体之上厚度不一的次生堆积中。该遗址发现于县城东北约15千米的葛石镇虎城村西北,面积较大,东西长约150、南北长约80米。中心点坐标为东经116°54′37.01″,北纬35°51′15.26″,海拔175米。2019年夏季调查及复查共计3次,先后采集包括石核、石片及工具残件等62件。
三、石制品分类与描述
调查发现的62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残件等(表一)。原料绝大多数为石英,极少数为燧石。石制品重量小于10、10~30克的分别占石制品总数的45.16%;大于30克的有6件,为3件锤击石核、2件断块和1件厚石片。石制品大小以小型为主,占比约90.32%;微型次之,中型者比例不足2%。工具可辨识出4种类型,占石制品总量的41.94%,其中以刮削器数量*多,其次为尖状器和凹缺刮器,石钻仅发现2件[4]。
表一 虎城遗址采集石制品分类统计表 (单位:件)
1. 石核
共6件。其中锤击石核5件,砸击石核1件,原料全部采用脉石英,均为块状毛坯,基本不见自然石皮,形状多不规整,磨蚀程度总体较低。长17~39.48、平均28.44毫米,宽18.45~42.51、平均33.77毫米,厚13.36~43.12、平均28.89毫米,重7.1~56.4克,平均31.23克。锤击石核可划归为双台面石核3件,多台面石核1件,单台面石核1件,共剥片17个。台面角64°~96°、平均76.05°。台面分为自然台面和打击台面,偶见修理台面,调整台面角度或调整台面的预制理念成熟,多有继续剥片潜力。石核剥片疤分布不集中,常见1个剥片面分布一两个片疤,偶见两三个剥片疤,消耗率适中,利用率一般。
双台面石核 2019HC∶25,不规则块状毛坯,原料为富有光泽的棕白色脉石英,长25.37、宽42.51、厚32.19毫米,重32.5克。共有2个台面,4个剥片面。主剥片面可见4个片疤,*大者长25.37、宽26.72毫米,近三角状,此后又继续进行了两三次尝试剥片,留有2个片疤,均较短小。其右侧可见一自台面延伸至核体底部的贯通片疤,所剥石片为长型,剥片疤长27.03、宽14.8毫米。另一台面为节理面,甚小,以此为基础进行剥片,剥落的石片尺寸均不大,也可能是为了调整石核台面角度而进行的修理工作。石制品磨蚀程度中等,对石料的利用已近完结。可测台面角度分别为74°和75°(图二,1)。2019HC∶29,核体呈三棱柱状。主台面为一宽大片疤,内凹。以此为台面在3个相邻垂面进行剥片,剥取石片数量在5件以上。台面角分别为68°和80°。核体磨蚀程度中度(图二,3)。
多台面石核 2019HC∶27,核体呈不规则正方体状。原料为富有光泽的白色脉石英。长25.25、宽38.81、厚35.5毫米,重51克。共有3个台面,4个剥片面。主台面相对宽大、略内凹,系一完整片疤。以此为台面在相邻3个垂面进行尝试打片。其中以角度合适的剥片面打下一宽型石片,远端受坯材自身限制内收。3个有效台面角分别为84°、91°和96°。核体磨蚀程度较轻(图二,2)。
2. 石片
8件。重量在1~15克的所占比例*大。依打击技术可分为砸击和锤击两种,其中锤击石片5件,砸击石片3件。多数为长型石片,少数宽厚型石片,以Ⅲ式、Ⅵ 式晚期剥片产品居多。石片角平均94.6°,仅1件大于100°[5]。
锤击石片 共5件。2019HC∶2,Ⅵ式长型石片。白色脉石英质。台面为节理面,甚平。腹面内凹,远端内收。有锥疤发育。远端可见多处崩疤。背面略凸,可见横向片疤自右侧向左侧切入,但未贯通。石片长33.36、宽32.6、厚11.69毫米,重13.6克,石片角为87°。磨蚀较轻(图三,1)。2019HC∶31,Ⅲ式宽型石片。白色脉石英质。菱形自然台面。腹面外凸,打击泡显著,同心纹不明显,石片右侧呈外翻状,远端发育裂隙,残缺,背面有一纵脊,延伸至远端,几乎不见自然石皮,以底部裂隙面作为台面,可见一明显的石片疤。石片长42.4、宽61、厚21.7毫米,重65.3克。磨蚀较轻(图三,2)。2019HC∶35,左裂片,自然台面,近长方形。石片长34.8、宽26、厚11毫米,重11.6克。轻度磨蚀(图三,3)。
砸击石片 3件。2019HC∶55,白色石英质。刃状台面,远端呈刃状,打击点、放射线显著,同心纹不显著。腹面、背面均略微凸起,符合砸击特征,石片长24.1、宽18.8、厚7.1毫米,重3.9克。磨蚀程度较轻(图三,4)。
3. 工具
共26件,主要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和石钻等。石料均采用质地纯净的石英。毛坯以片状为主,修理方向有正向加工、交互加工、转向加工。刮削器可分为单直刃、弧刃、单凹刃,修疤较为细密连贯,进深较浅;端刮器利用片状毛坯远端,正向加工修理,修疤浅小连续。其中2019HC∶36和2019HC∶49器形*特,判断器物类型为三棱状尖状器。总体观察,磨蚀程度轻,刃口较为锋利。
尖状器 2019HC∶24,白色石英质。毛坯为石片,点状台面,远端受力点呈线状分散受力,腹面微凸,不甚平,主要修理部位在石片远端及左侧,远端为转向修理,左侧为正向修理。疤痕形态呈鱼鳞状、平行状。刃缘内凹。左侧边缘通边修理,远端未贯通。两边修理后与背脊汇聚成一三棱状。器体长42.3、宽31.2、厚17.3毫米,重22.3克,刃角分别为51°、53°。有使用痕迹。磨蚀程度较重(图四,3)。
三棱状尖状器 2019HC∶36,白色石英质。毛坯为厚石片,自然台面,未经修理,打击点清楚。以石片腹面为修理台面,石片两侧均可见修理痕迹,修理痕迹与背脊汇聚成一三棱尖状,对背脊进行剥片修理,波浪状刃缘,剥片形态呈鱼鳞状。器长33.1、宽23.8、厚16.8毫米,重13克,刃角分别为79°、80°、82°,磨蚀程度轻微(图
目录
泰安虎城遗址调查报告1
莒南址坊遗址考古发掘报告10
高青县拥护村南遗址发掘简报35
乳山东王家遗址发掘简报 54
滕州市于山遗址发掘简报 71
济南市省府前街遗址A区发掘报告 107
山东烟台开发区、福山区汉墓清理简报 167
阜市旧县四街窑址发掘报告 212
济宁市嘉祥县龙城华府墓地发掘简报 286
山东巨野县元代济宁路达鲁花赤按檀不花家族墓地及其出土碑刻 296
邹平黄山三路发现铜器窖藏 308
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格局再识 318
关于蒙山古道的几个城址 333
汉画像石上所见“牛马合犋”图研究 344
尺寸之间:汉尺形制和纹样综考 351
山东汉墓出土铅釉陶器研究 375
唐与朝鲜半岛往来的历史见证——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上的题刻 397
莱州海仓*木舟的发现与研究 403
石以言孝——博山颜文姜祠历代碑碣考析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