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外围接近鲁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7603
  • 作      者:
    姬学友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姬学友,1964年生,河南辉县市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鲁迅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李何林论稿》《中国历代题咏诗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漫步》《走进钱钟书的(围城)》《书法艺术》等杂著(独著或合著)20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鲁迅“外围”,即与鲁迅“本体”(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性格和精神特质等)研究相关的周边话题,如鲁迅的文化背景、鲁迅和同时代人、鲁迅的国内外影响等。这是走进鲁迅“本体”无法忽视的重要存在。
  《从外围接近鲁迅》选择与鲁迅本体关联的多个外围对象,采取散点投视的方式,依据可靠史实和第一手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些广泛而复杂的话题,展开平实细致的学理讨论和实证研究,多方印证鲁迅思想的影响力和鲁迅精神的恒久性,接近真实的鲁迅。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外围接近鲁迅》:
  国外较早谈论鲁迅书法的,是曾经师从鲁迅、与鲁迅有过近距离交往的日本学者增田涉。
  增田涉在《鲁迅书法的风格》一文中,从四个维度触到了鲁迅书法的艺术内涵。第一,他将鲁迅的书法和文学联系起来,从形质(形式和内质)的维度发现了鲁迅的书风和文风的明显差异,他认为鲁迅“写着那么尖锐或者可怕的、闪着一刀喷血的匕首光芒的文章,可是他写的字,决不表现着锐利的感觉或可怕的意味。没有棱角,稍微具着圆形的,与其说是温和,倒像有些呆板”。第二,他将鲁迅的书法和中国古代书法传统联系起来,从历史(比较和推断)的维度部分地捕捉到了鲁迅书法的艺术来源和特征:“他的字,我以为是从章草来的,因为这一流派,所以既不尖锐也不带刺,倒是拙朴、柔和的。”第三,他将鲁迅的书法和性格联系起来,从表象(感性和印象)的维度看到了字如其人这一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人气的论书原则和鲁迅横眉冷对的踔厉性格之间的强烈对比。增田涉认为,鲁迅的性格是“尖锐而刚烈”的,可是“从所写的字看来,他既没有霸气也没有才气,也不冷严”,“而是在真挚中有着朴实的稚拙味,甚至显现出‘呆相”’。第四,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指出鲁迅的书法与文学、书法与性格存在明显反差之后,增田涉没有轻易质疑中国古代文论(书论)中文(字)如其人这一经典命题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而是换了一种思路,给出了造成鲁迅的文和人、书和人的这种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鲁迅的文章和性格“毕竟是环境——政治环境所使然”,“而原来的他,也许象他的字所表现的那样吧”。增田涉的结论是,在某种本质精神和原初意义上,鲁迅的书法更接近他“原来的性格”。限于篇幅,增田涉止步于感觉和印象,未对鲁迅书法的具象化特征作进一步和深入的探究,在表述上也有不够到位的地方,但其切人角度——从鲁迅与中国古代书法传统的内在联系人手,无疑是对路的。他不是单向地、固化地谈论鲁迅书法,也没有被表象所限制,而是在理解、遵从中国古代文(书)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感悟,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鲁迅书法的丰富性和独异性。
  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郭沫若和川岛(章廷谦)。
  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说:“鲁迅先生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川岛在《关于鲁迅手书司马相如(大人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尽管鲁迅先生不自许为书法家,亦无心作书家,所遗字迹确都不难看。笔致娟秀,不媚不俗,就是好嘛。”
  郭沫若和川岛的文章,重心本不在讨论鲁迅书法,关于鲁迅书法的文字也只是寥寥数语,但他们不约而同的真知灼见,如吉光片羽,闪烁其中。他们同样是从鲁迅和中国古代书法传统的内在联系的视角,来评价鲁迅书法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的。
  2007年10月31日,国内首次“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进贤县举行。内容包括对鲁迅书法的不同评价、鲁迅书法的艺术成就、鲁迅的学书经历等。这次会议发挥了郭沫若的观点,却较少注意增田涉和川岛。但从大会发言中,还是不难看出其潜在影响的。这就是,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书法传统)的关系,成为不少与会者热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性的话题。如张杰认为:“鲁迅在继承传统方面,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和扎实的功底,他在金石学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刘涛认为:“鲁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写方式。”
  以上所论见仁见智,启人深思,为继续探讨鲁迅书法、明确印证鲁迅书法的经典性提供了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思路。但是,仅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思路,或是点到为止、大而化之的初步感觉和印象,是无法翔实了解鲁迅书法的具象化特征的,也无法令人信服地确证鲁迅书法的经典性。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赖于在较为开阔的历史联系和研究视野下,厘清鲁迅与中国古代书法传统的内在关联,并通过细读鲁迅书法文本,有针对性地对鲁迅书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使鲁迅书法的经典性明晰、合理起来。
  ……
展开
目录
小引

第一辑:精神的印记
鲁迅小说中的两类女性
鲁迅小说中的“闲人”群体
鲁迅的文艺观和文艺实践
鲁迅书风与中国书法传统
鲁迅背景与台静农书风
鲁迅的忠实弟子:胡风与黄源
鲁迅精神影响下的胡风和李何林

第二辑:价格的诠释
鲁迅情结与李何林的学术选择
鲁迅视点与李何林的学术思想
呈现真实的鲁迅:李何林的鲁迅思想发展观
保卫鲁迅与李何林的学术使命
鲁迅方向与《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在鲁迅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李何林的学术转型

第三辑:影响的焦虑
“不要神化鲁迅”:茅盾晚年的一个重要心结
鲁迅“预言”与周扬的政治气魄
“鲁迅论”:茅盾作家论的经典之作
因鲁迅而“并非闲话”:《西滢闲话》的存在价值
我们今天如何对待鲁迅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