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由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和宝夫人会叶君的故事,我们从侧面窥视到当时牛郎织女故事流传的一些情况,也看到了它的最早的影响与分化。
这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末期,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情节、基本要素已大体形成。由于它孕育和形成历时甚久,所以它的原始情节在发展中产生了分化,形成另外的故事,但作为故事主体流传在民间的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融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愿望,它的情节变得越来越丰富,主题变得越来越明晰。在汉末时人的诗文中所反映牵牛织女的传说,其悲剧的主题已经形成,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情节也已经形成。文人之作和民间歌谣等都从不同方面透露出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情况。
从汉末到宋代是牛郎织女传说进一步扩散和在情节上产生分化,人物形象和故事的情感基调被曲解,以及主题被多角度解读的时期,也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发展与演变的第四个阶段。最突出的事例便是造出了一个仙女听从天帝的分派到人间为济贫主动找董永为妻,而董永又以行孝卖身这样的一个故事,来替代、掩盖、冲淡牛郎织女的传说。再就是唐代无耻文人编出一个郭翰的故事,把织女说成是一个风流成性的坏女人,从而给牛郎织女传说泼上一盆污水。元代以后民间艺术逐渐被一些文人所重视,所以,牛郎织女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在民间艺人和个别文人的笔下得到反映,也就是说,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文人的挤压、曲解、以相近情节的故事替代,它的主流部分也由于时代风气的变化、民族风俗的不同、各地自然状况经济特点、社会心理的差异,细节和一些情节上有所变化,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带上了各个民族的特点,甚至同当地的某些故事粘合起来,同当地的某些山川风物联系起来,带上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元明以后文人和民间艺人的重写或记述,也往往带上了种种的缺陷,但它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各要素,在主流传说中仍然保留了下来。明代出现了杂剧《渡天河牵牛会织女》、小说《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清代产生了《双星图》传奇,清代末年产生了12回的《牛郎织女》小说①。此后的各种梆子戏、皮黄戏及南方的绍兴戏、黄梅戏都有《天河配》《鹊桥相会》《牛郎织女》之类的剧目。至20世纪初更出现了多种民间传说的采录本和各种戏剧改编本。这可以看作牛郎织女传说形成、发展演变的第五个阶段。
可以说,从牛郎织女的孕育、形成的过程可看到中国文明的进程,而从它的流传、分化、演变的情况可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这个古老的传说既体现了我国几千年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愿望,也打上了古代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中意识形态与文化特征的烙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