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和乞巧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608814
  • 作      者:
    赵逵夫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赵逵夫,男,1942年生,甘肃省西和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文联副主席,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遗产》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全国赋学会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与古典文献学研究,尤其在先秦文学与文化和诗赋研究上成就突出。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文献》、《中华文史论丛》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等专著;主编《诗赋研究丛书》。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第二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西和乞巧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和乞巧节》为赵逵夫主编,是对西和礼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形成、历史、乞巧节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歌舞特点以及西和县的历史文化的介绍。书末附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全书共八章,约40万字。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由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和宝夫人会叶君的故事,我们从侧面窥视到当时牛郎织女故事流传的一些情况,也看到了它的最早的影响与分化。
  这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末期,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情节、基本要素已大体形成。由于它孕育和形成历时甚久,所以它的原始情节在发展中产生了分化,形成另外的故事,但作为故事主体流传在民间的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融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愿望,它的情节变得越来越丰富,主题变得越来越明晰。在汉末时人的诗文中所反映牵牛织女的传说,其悲剧的主题已经形成,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情节也已经形成。文人之作和民间歌谣等都从不同方面透露出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情况。
  从汉末到宋代是牛郎织女传说进一步扩散和在情节上产生分化,人物形象和故事的情感基调被曲解,以及主题被多角度解读的时期,也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发展与演变的第四个阶段。最突出的事例便是造出了一个仙女听从天帝的分派到人间为济贫主动找董永为妻,而董永又以行孝卖身这样的一个故事,来替代、掩盖、冲淡牛郎织女的传说。再就是唐代无耻文人编出一个郭翰的故事,把织女说成是一个风流成性的坏女人,从而给牛郎织女传说泼上一盆污水。元代以后民间艺术逐渐被一些文人所重视,所以,牛郎织女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在民间艺人和个别文人的笔下得到反映,也就是说,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文人的挤压、曲解、以相近情节的故事替代,它的主流部分也由于时代风气的变化、民族风俗的不同、各地自然状况经济特点、社会心理的差异,细节和一些情节上有所变化,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带上了各个民族的特点,甚至同当地的某些故事粘合起来,同当地的某些山川风物联系起来,带上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元明以后文人和民间艺人的重写或记述,也往往带上了种种的缺陷,但它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各要素,在主流传说中仍然保留了下来。明代出现了杂剧《渡天河牵牛会织女》、小说《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清代产生了《双星图》传奇,清代末年产生了12回的《牛郎织女》小说①。此后的各种梆子戏、皮黄戏及南方的绍兴戏、黄梅戏都有《天河配》《鹊桥相会》《牛郎织女》之类的剧目。至20世纪初更出现了多种民间传说的采录本和各种戏剧改编本。这可以看作牛郎织女传说形成、发展演变的第五个阶段。
  可以说,从牛郎织女的孕育、形成的过程可看到中国文明的进程,而从它的流传、分化、演变的情况可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这个古老的传说既体现了我国几千年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愿望,也打上了古代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中意识形态与文化特征的烙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秦人发祥与织女传说
第一节  从女修到织女
一、织女的原型——女修
二、《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牵牛、织女
三、从秦简《日书》看先秦时的“牛女”故事
第二节  陇南、天水与秦人的兴起
一、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与西垂、西县
二、西和、礼县一带的秦文化遗存
三、天水、汉水与天汉
第三节  天汉与《诗经》《周易》中的有关诗文
一、《秦风·蒹葭》本事
二、由《诗经·周南·汉广》看春秋以前“牛女”故事在江汉一带的传播
三、《周易》中有关文字透露的信息
第四节  由秦以前的两个故事看“牛女”传说的早期影响
一、萧史与弄玉的故事
二、宝夫人会叶君的故事
三、“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第二章  周秦文化的交融与“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
第一节  周人发祥地与陇东农耕风俗
一、陇东周文化遗存与周人发祥地
二、陇东农耕文化历史考察
第二节  叔均事迹与“牵牛”成为星名
一、从发明牛耕的叔均到牵牛星与田祖
二、《诗经·小雅》中两篇祭祀田祖的诗——《甫田》《大田》
三、说春
附:西和春官歌选录
第三节  陇东一带与牛相关的地名、祠庙及风俗
一、早期的织女、牛郎祠庙
二、陇东与牛相关的地名与风俗
三、陇东的乞巧风俗和乞巧歌
第四节  周秦文化的融合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
一、周秦文化的融合
二、牵牛渡河会织女情节的形成
三、乌鹊架桥情节的形成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与乞巧风俗分布
第一节  西和历史文化与乞巧风俗的分布
一、历史沿革
二、地理环境
三、山乡多名胜
第二节  陇南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从人文始祖到仇池古国
二、历史人物
三、手工艺品
第三节  民间传说
一、西和民间传说概况
二、历史传说
三、与本地风物有关的神话故事
四、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第四节  西和、礼县乞巧风俗的分布
一、长道永兴谱系
二、盐官祁山谱系
三、汉源谱系
四、云华谱系
五、草川谱系
六、横岭谱系
七、何坝谱系

第四章  七天八夜乞巧节
第一节  准备阶段
一、个人的准备
二、组织乞巧活动
三、请巧、造巧
第二节  乞巧活动
一、迎巧
二、祭巧、唱巧、拜巧
三、祈神迎水、转饭
第三节  会餐、卜巧与送巧
一、巧饭会餐
二、投芽卜巧
三、针线卜巧
四、送巧
第四节  乞巧仪式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
一、社会学意义
二、文化学意义

第五章  西和乞巧歌词、曲调
第一节  西和乞巧歌词概说
一、被旧礼教吹散消失后的搜寻
二、不同乞巧阶段的乞巧歌
三、西和乞巧歌词
第二节  赵子贤与《西和乞巧歌》
一、赵子贤先生生平与著述侣
二、《乞巧歌》的编纂
三、《乞巧歌》的内容
四、《乞巧歌》的意义
第三节  西和乞巧歌词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一、题材与内容
二、艺术特点
三、句式、词式
第四节  西和乞巧乐舞的特征
一、乞巧仪式音乐特征
二、乞巧舞蹈的特征
三、乞巧音乐曲目源考
四、仪式音乐的变异现象
五、乞巧仪式中歌舞演出场所及内容

第六章  西和乞巧词语汇释
第一节  民间传说类
第二节  相关事物类
第三节  乞巧过程类
第四节  音乐舞蹈类

第七章  西和民俗文化遗存
第一节  西秦腔、影子戏与木偶
一、西秦腔
二、皮影戏
三、木偶戏
第二节  从古至今秦罗敷
一、刺绣
二、搓丝网
三、纺线织布
四、打网子
五、缠荷包、绣荷包
六、纳鞋底、鞋垫
七、剪纸
第三节  春官风俗、“牛拜年”与春节社火
一、“牛拜年”
二、社火
三、年画和泥塑
第四节  汉源山歌
一、乞巧歌内容的延伸与继续
二、与乞巧歌在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附录一:文艺作品选辑与简介
一、诗词
二、小说(简介)
三、戏剧(简介)
附录二:研究论文与学术报道选辑
西和乞巧节华杰
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赵逵夫
牛郎织女故事源头在甘肃——织女星乃秦人始祖
《兰州晚报》记者王文元
西和乞巧:古代女儿节的遗存《兰州晚报》记者  王文元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赵逵夫
中国西和女儿狂欢节红丁
陇上诞生的《诗经》华美篇章
《兰州晨报》记者王文元实习生王进颖
乞巧节民俗与其歌曲特点庄壮
卧看牵牛织女星——在甘肃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乞巧文化论坛”上的讲话杨亮才
陇南的“乞巧”风俗与“巧娘娘”造像探析余永红
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郭昭第
西和乞巧节:守望最后的仪式郑志成
西和县“乞巧节”:中国乞巧风俗“活化石”
《甘肃日报》记者周志军
西和乞巧节的“秦风馀响”刘锡诚
别把“七夕”过成“情人节”《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  宋喜群
西和乞巧:绚丽多姿的女儿节  陈斐
悠悠乞巧情千年女儿梦——西和乞巧文化发展综述
西和县委宣传部
附录三:西和乞巧节研究资料目录
一、专书、交流材料与专刊
二、研究论文与学术报道
三、学位论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