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鲁迅与鲁迅世界:媒介、翻译与现代性书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07087
  • 作      者:
    张鸿声,(韩)朴宰雨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外鲁迅研究的机构非常之多。在国内,除各高校、研究机构外,还有北京、上海、绍兴、厦门、广州的鲁迅故居、博物馆和纪念馆,并以中国鲁迅研究会作为协调性学会,统摄研究界力量。国内鲁迅研究界研讨会频繁,但境外代表较少。一般性的会议常常有两三位海外学者参与,最多不超过10人。在海外的汉学界,鲁迅研究力量也遍及各大洲。欧美、日韩国等地均有一大批成果丰厚的研究者。有鉴于此,韩国学者朴宰雨于2011年9月在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大会(绍兴)上发起并组织了国际鲁迅研究会。虽然如此,中国国内的鲁迅研究界和海外的鲁迅研究力量还没有一次真正的汇集。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周作人、戴季陶、毛泽东等受康有为、梁启超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相似的世界主义思想。
  胡适是早期新文化先驱者中最为坚定和持久的世界主义者,他在留美期间就热衷参与“世界大同会”的各种活动。作为“世界学生会”会长,胡适屡次发表关于大同主义的演说,如“大同主义哲学”、“大同主义之沿革”、“大同主义之我见”、“世界和平及种族界限”、“大同主义”等②。像其他社会主义者一样,早期陈独秀也曾拥戴世界主义。1917年8月,他作书答陶孟和关于世界语的来函,对后者“将来之世界,必趋于大同”的观点“极以为然”。并且进一步解释道,“世界大同”就是“世界主义”③。李大钊接受欧洲“世界联邦”和“联治主义”思想的影响,五四初期发表《联治主义》一文,系统地阐述了通过“联治主义”而实现“世界联邦”的思想与方法。李大钊的“世界联邦”构想中实际上溶进了中国“大同”理想的成分,他认为人类必然统一,而“民主主义、联治主义”等都只是通往“世界大同”的方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与一般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少有地指出了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的关系:“国家、民族,都和个入一样有他们的个性,这联治主义,能够保持他们的个性自由,不受他方的侵犯;各个地方、国家、民族间又和各个人间一样,有他们的共性,这联治主义又能够完成他们的共性,结成一种平等的组织,达他们互助的目的”。但是,李大钊对世界主义理解的核心与主体还是承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理想社会制度设计:从由民族国家、地区联邦到世界联邦,最后,“世界人组织一个人类的联合,把种界国界完全打破。这就是我们人类全体所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我们可以断言现在的世界已是联邦的世界,将来的联邦必是世界的联邦。”④由此可见,对于“世界人”精神层面的理解,在李大钊那里只是一个闪光的亮点,没有成为其思想核心。
  毫无疑问,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像鲁迅言说的许多概念一样,“世界人”概念不是鲁迅的首创,也非其长期依赖和坚守的概念,而是借用他人的概念作为“话题”与某种流行思想进行对话,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但是,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鲁迅与这些文化先驱者在世界主义思想理解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从没有在社会的制度层面和构造形式上去理解和宣传世界主义,而是从一开始他就是从“致人性于全”的现代人格的养成亦即人的精神层面变革思考“世界人”概念的。第二,这一概念在鲁迅的精神世界中不是孤立和局部性存在的,而是与其中心思想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相关联的。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鲁迅世界与现代性书写
未完成文本或文学的重写——论鲁迅的现实性
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鲁迅“世界人”概念的构成及其当代思想价值
再读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命题“救救孩子”——以优生学的计划解读
鲁迅思维模式的独特性试探
论“五四”启蒙思想裂变的三种主要走向、原因及其巨大影响
鲁迅: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的风度及其命运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
通过“孩子”相关的词汇再谈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特征与意义——《狂人日记》“吃人的世界”的结构与儿童观
鲁迅的《野草》与现代文学的草写性
鲁迅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试论鲁迅对虚无主义的克服

鲁迅与海外
旧神话素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化——尤利乌斯·泽耶尔和鲁迅作品中的后羿
对于丸山异教授的追忆与略评
松本清张的初期小说《父系之手指》与鲁迅作品《故乡》——从贫困者“弃”乡的“私小说”到推理小说《埋伏》的展
金台俊的学问研究与日本人以及鲁迅
试论鲁迅和纳吉布·马哈福兹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区域研究”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冷战时期夏济安与夏志清的鲁迅论
六七十年代新马华文杂志中的鲁迅
鲁迅挂在“老虎尾巴”书房中的安特莱夫照片应当恢复
鲁迅的日语老师

翻译·媒介·左翼
论“胡风与鲁迅的精神传统”问题及左翼文学之分歧
延安媒介与鲁迅——“鲁迅”与延安文艺的结缘及其他
20世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鲁迅的译介工作
论鲁迅《摩罗诗力说》的英文翻译
“源”文本及其“精意”与“字句”的两难
……
鲁迅与中国传媒其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