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忠实的人与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1800
  • 作      者:
    李清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陈忠实的人与文》以评带传,通过对《白鹿原》等作品的分析阐释,探寻陈忠实的生命体验史和精神裂变史,以反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及其对陈忠实文学创作的影响。这种“作品一作家一社会”的逆向思维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与尝试。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清霞,1967年生,陕西铜川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在《文艺报》、《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专著《沉溺与超越》获“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持“2012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陈忠实评传)”等省部级课题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陈忠实的人与文》是第一部全面考察陈忠实及其创作的“评传性”学术专著,时间跨度从“文化大革命”前直到21世纪,写作门类涉及小说、散文和创作谈等。全书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质朴而晓畅的文字,系统地梳理了陈忠实文学活动与创作经历的总脉络与全过程。将陈忠实及其创作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其成长经历与创作经验的总结,探寻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文学价值,从而对陕西当代文学创作的流变进行宏观把握,勾勒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特别指出了陈忠实的创作经历对未来作家成长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陈忠实的文学道路
  第一节“倒着走”——从高中生到农民
  1962年夏,傍晚时分,古老的旱原弥漫着雨洗后的葱绿与清新,这个清瘦的青年望着被薄雾笼罩着的一黛原坡,神情凝重。夜深了,山影越发地模糊,他的身影越发地单薄,潮气上漫,他的眼睛湿了。
  这个孤单的身影就是20岁时的陈忠实,那时的他可曾料到,30年后这古老的旱原在他的笔下成为中华民族的秘史?“白鹿原”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陈忠实的人生在这里拐了个弯儿。
  1942年农历6月22日,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那是一个三伏天的午时,天气暴热,出生不过半个时辰,婴儿的身上就被密密麻麻的热痱子覆盖,整整一个夏天,母亲都在替他从头到脚撕揭干了壳的痱子皮……成年后,每当他遭遇坎坷,母亲就慨叹儿子出生的时辰不好,要是遇上伏天的雨,儿子的时运就会好多了。
  他属马,跟父亲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他说父亲是一本书,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最了解又最难理解的人。他爷爷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终生力行“耕读传家”的古老遗训,他的父亲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是村中少有的几个能打算盘、能提毛笔的人,偶尔闲暇,他会坐在院子里看书,直到老年依然保持这样的习惯;过年或村上有人家“过事”,父亲会在院子里铺开纸张,备下笔墨为村人写春联、喜联或挽联之类。他是乡村里的明白人,不管多么艰难,他都坚持供养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学。父亲最终死于食道癌,陈忠实亲眼看着父亲“庞大的躯体日渐一日萎缩成一株干枯的死树……”他觉得他和父亲的生命中都需要雨。在他的心中,父亲就是一棵树。树是陈忠实小说、特别是散文中常见的审美意象,他的系列散文《我的树》(五篇),写出了他与树的渊源与情感。
  陈忠实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的他在南原上挖野菜、捡柴火,在灞河里与同伴嬉戏,在野风野趣中快乐地成长着。1950年春节过后的某个晚上,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他手里,告诉他明天早起要去上学,并要他和哥哥伙用一个砚台。七岁的孩子凝视着那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想,明天就要走进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驿站——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西蒋村小学了,心里感觉有点儿兴奋,有点儿紧张。
  1953年到1955年,陈忠实在蓝田县华胥镇的高级小学接受高小教育。学校距他家只有二里路,他却得搭灶住宿,住在教室里的木楼上。这是他最早离家独立生活。他作品中常常提起的灞河从他家门前自东向西倒流,他家在灞河南岸,学校在对岸。灞河一年三季常会涨水,河水湍急,河边多植杨柳,古时“灞柳伤别”即为长安八景之一。河川里四季景致不同,远古时代这里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气候,雨量丰沛,是水乡泽国,草木繁茂,蓝田猿人和剑齿虎、披毛犀、猛犸象一起游荡在南原北岭和灞河川道里繁衍生息。灞河源头公王岭上蓝田猿人遗址的陈列室里,摆放着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复原仿制品,外行实在难辨真伪。
  ……
展开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陈忠实的文学道路
第一节 “倒着走”——从高中生到农民
第二节 “独开水道”——自修文学
第三节 “信任”之后的决绝——从乡村干部到专业作家
第四节 蛰居“做枕”——《白鹿原》的创作、发表与获奖
第五节 “生命之雨”——文化名人的创作与烦恼

第二章 陈忠实“文化大革命”后期及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一节 真实性与陈忠实“文化大革命”后期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 回乡知青:陈忠实中短篇小说的叙述核心
第三节 走出类型化的窠臼
第四节 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

第三章 《白鹿原》:民族史诗的建构
第一节 “家族一文化”历史叙事模式的建构
一20世纪家族小说回溯
二《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讲述与家族制度的瓦解
三《白鹿原》的文化史观
四性描写的“社会文化化”
第二节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
一白嘉轩:中国最后一个族长
二朱先生:儒家文化人格的象征
三白孝文:从家族样板到革命投机者
四鹿氏家族精神人格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五田小娥:秩序与观念的“他者”
六黑娃与冷先生:功能性人物的文本意义
第三节 《白鹿原》的艺术特色
一《白鹿原》: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二从崇高到荒诞:《白鹿原》的美学追求

第四章 《白鹿原》之后的创作
第一节 陈忠实的散文创作
一纪实性散文:讴歌中隐藏着深沉的忧患
二生命体验与小说技法在散文中的运用
三镜像世界中的抒情主体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创作
一关注现实人生和普通人的生存境遇
二三秦人物摹写:民族精神的发现与重铸
第三节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文学观念的形成
一 作家的自我认知及其主体性的获得
二 沉静是作家生命存在的状态,也是长篇创作的最佳心态
三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作家的“个性化追求”
参考文献
附录 陈忠实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