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星岛日报》换了一个名字:《香江日报》,而叶灵凤还在日本军方办的“大冈公司”工作,不过,1985年7月底去世,有香港“金王”之称的金融界大亨胡汉辉,1984年初写过一篇忆旧的文章,提到一个叫陈在韶的人,当时由香港“走难”去重庆,被国民党中宣部派回广州湾(今天的湛江),负责搜集日军的情报。他说,“陈要求我配合文艺作家叶灵凤先生做点敌后工作。灵凤先生利用他在日本文化部所属大冈公司工作的方便,暗中挑选来自东京的各种书报杂志,交给我负责转运”。他又说:他日间“往《星岛日报》收购万金油,在市场售给水客,以为掩护;暗地里却与叶灵凤联系。如是者营运了差不多有一年之久”。这里说到他是被要求“配合”叶灵凤的,显然叶灵凤早就在干“敌后工作”了,是不是仅仅暗中挑选一点日本书报那么简单,也就很难说。他这以前这以后,只干了一年,叶灵凤又干了多久就不知道了。这至少说明,叶灵凤名义上虽然是在日本文化部属下工作,实际上却是暗中在于胡汉辉所说的抗日的“情报工作”的。
叶灵凤这时候和戴望舒还是好朋友,抗战胜利以后两人依然是好朋友。戴望舒是被日军拉去坐了牢的人。以他的爱国立场,是不会和一个落水做汉奸的人一直保持友情不变的吧。戴望舒有踏十里长途去凭吊萧红墓的诗,和他一起去萧红坟头放上一束红山茶的,那就是叶灵凤。
叶灵凤在日军横行香港的日子里的情况,人们知道得不多,但就只这些,也可以看得出一点道理的了。
在1957年版的《鲁迅全集·三闲集》中,《文坛的掌故》的注文曾有这样的字句:“叶灵凤,当时虽投机加入创造社,不久即转向国民党方面去,抗日时期成为汉奸文人。”但1981年新版(四卷)却把注文提前到《革命的咖啡店》-文的后面,删去了“投机”、“转向”和“汉奸”等等,而改为:“叶灵凤,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曾参加创造社。”他被摘去了“汉奸”的帽子。可惜他自己已经不可能看见,只有靠家人“家祭无忘告乃翁”了。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受到礼遇,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再被邀请到北京和广州参加一些官方的活动,但毕竟白纸黑字上还有过这么一顶“汉奸”帽子。
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有一段时期在香港工作,就和叶灵凤保持往来,有些事还托他做。他们原来就是老朋友,这时依然是朋友,潘汉年并没有把他当什么“汉奸”对待。他也乐于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做一些可以做得到的工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