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学校有官学与私学之分,官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有别于我们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小学一般建在都城内,大学则建在近郊。能人官学学习的大多为贵族子弟,他们大概八岁左右进入小学学习,十五岁从小学结业,进入大学学习八到九年就可以出学了。
谈到老师,同学们熟知的便是孔子。孔子游历各国,晚年专心著述,开坛讲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国古代的老师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师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譬如《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说的“而荀卿最为老师”,这个老师便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老师。在我国古代,能为师者必须是贤人君子,只有贤人君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国古代对师者的规定也是极为严格的,为大家所熟识的大概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和韩愈的《师说》。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传道?何为授业?何为解惑?为师者的最高目标为什么是传道?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贵族子弟可以上官学,自春秋战国兴起私人讲学之风,平民子弟也可以在私塾中学习知识。特别是科举制度设立之后,开科取士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相关制度也得以完备。还有宋代开始兴起的书院,这些都使得更广大的民众可以接受教育,并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和家族的境遇,进入统治集团。这样的现象以及制度不仅缓和了统治集团和一般民众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有贤能的人不断进入统治集团,保证了社会的良性运转,更使前人学问不断发扬,保证了文明的延续不断。
古今虽多有不同,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规劝却是并无二致的。为使同学们读懂《礼记·学记》全文,了解古人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劝导,特别是面对晚清世界局势变化学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思考,特将《礼记·学记》、朱熹《朱子白鹿洞教条》和张之洞《劝学篇·序》附录于本课后,以便同学们阅读和学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