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寻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58745
  • 作      者:
    顾传青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钱伟长教育思想实践丛书:探寻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是顾传青教授的力作,此书对培育学生爱国、求学不无裨益,读来令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展开
作者简介
  顾传青,上海大学教授,计算数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获机械工业科学部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上海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任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常务副院长,总支书记。
展开
内容介绍
  《钱伟长教育思想实践丛书:探寻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属于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钱伟长教育思想实践丛书,是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2011 年开设“科学研讨课”中“钱伟长教育思想系列讲座”的教材,亦是2011 年学校实行大类招生改革后钱伟长学院面向全校开设通识课程“探寻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的教材。
  《钱伟长教育思想实践丛书:探寻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叙述了钱伟长校长人生经历的七个关键转折点:以双百分考入清华大学,用50 天时间发表论文得到爱因斯坦赞赏,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被周总理称为“三钱”之一,被错划为“右派”26 年仍坚持科研,年逾古稀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北京调往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27 年努力办学使上海大学进入全国高校前50 名。以这七个转折点对钱校长的人生经历进行划分,由此形成本书前面七章的内容。每一章分析一个关键转折点,探讨钱伟长校长能成就一个个传奇故事的原因。第八章分析了钱伟长校长为什么能感动中国。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为什么能以双百分考入清华大学
  1931年夏天,钱伟长在上海报考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中央大学5所学校,均被录取,后由其四叔钱穆从5所大学中选择,决定就读清华大学中文系。钱伟长之所以能以双百分考入清华大学,有家族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得到了苏州中学名师教育的原因、当时大学选拔制度的原因,有他从中学时期就养成的勤奋学习的习惯这一不可缺少的原因。
  第一节钱伟长家族的祖先是五代时期的国君
  一、吴越国的国君叫钱镠
  五代十国时期历时56年。当时中原地区群雄逐鹿,连年征战,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而在南方,浙江一带的吴越国则是一番太平景象。吴越国的国君叫钱镠,生于公元852年。镠,意指美好的黄金。钱镠小时候,家里没钱,他中途辍学,16岁就去贩私盐。按照当时的法律,贩私盐10斤以上即为死罪。他练过武,别人挑100斤①,他能挑200斤。21岁时,他加入乡团董昌的部队,因作战英勇、善于作战,被提拔为偏将,后任杭州刺史兼防御使,最高做到镇东、镇海节度使,得到过唐僖宗钦赐的“金书铁券”。所谓钦赐“金书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按当时法律,可免本人九死、子孙三死。该“金书铁券”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宗陶,2010)。
  二、钱镠祖孙三代、五位国君
  钱镠经历了唐朝的覆灭,亲历了群盗如毛、军阀割据、百姓遭殃的社会混乱局面,所以当他成为吴越国国君时,实行了一套“保境安民”的政策。他用10万军队保卫边境,确保境内太平;境内则大力发展经济。他的皇后与妃子都在家乡带头植桑、养蚕、种茶。他在位第四年开始兴修水利,钱塘江海塘工程缓解了杭嘉湖平原民众每年饱受的洪灾之苦,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钱镠祖孙三代、五位国君,以86年的太平治理,使吴越国成为五代时期国力最强的地区,百姓安居乐业,苏东坡形象地称之为“民至老死,不知干戈”。当时杭州府的富庶繁荣程度超过了天下
  ①1斤=500克。
  闻名的苏州府和会稽府,跃居江南第一。所以后人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开国之君钱镠是奠基人。现在,钱王祠位于杭州清波门外柳浪闻莺公园内,临安还有钱王陵园。
  三、钱王对后代的教育非常看重
  据史料记载,钱镠有妻室6房,33个儿子。他的儿子们多半被父亲派往江浙各州做官,这样,钱氏家族很快繁衍开来。据清末民初修撰的《长乐钱氏宗谱》载,钱氏宗脉在江浙一带有59支。钱镠虽出身寒微,以武起家,但晚年好学,在家族中树立榜样,因此王室学风极盛。他非常看重对后代的教育,经常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吴越国“纳土归宋”后,子孙中出了许多文学家、藏书家、医药家。
  四、钱家后代人才辈出
  近代钱家出现人才“井喷”现象,除了脍炙人口的绕口令“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父子档人物,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还有杭州钱家钱学榘的儿子——2008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该年诺贝尔化学奖是钱永健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的。仅在无锡一地,钱家就出了10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钱穆,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钱俊瑞。
  五、钱伟长的祖先是钱镠的孙子钱弘佐
  无锡钱氏有句老话:“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和七尺场,同宗不同支。钱伟长的祖先是钱镠的孙子钱弘佐,北宋时六世孙钱进从浙江嘉兴迁隐无锡湖头,称为湖头支,钱伟长的父亲钱挚是吴越王钱镠的第三十四世孙。钱钟书的祖先是钱镠的孙子钱弘俶,南宋时十一世孙钱迪从吴兴迁至无锡堠山,称为堠山支,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吴越王钱镠的第三十二世孙。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他的父亲钱均夫是吴越王钱镠的第三十二世孙。
  第二节出生于三代乡村教师之家
  一、钱伟长的名是四叔钱穆起的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七房桥五室同堂的大家庭里,这是一个历经
  第一章为什么能以双百分考入清华大学
  三代在乡村教书的清贫之家。他的名是四叔钱穆起的,幼年曾被寄养在八叔钱文家中(周文斌和孔祥瑛,1992;钱伟长,1998)。
  二、祖父、父亲和四叔都是教师
  钱伟长的祖父是前清的末榜秀才。家里清贫,祖父在荡口镇上设私塾教书,以微薄的薪资担负养家的重担。祖父秉性公正,热心公益,经常去知府衙门为贫困农民申诉,积劳成疾,39岁病逝。当时钱伟长的父亲钱挚才16岁,四叔钱穆12岁,六叔钱艺9岁,八叔钱文6岁。由乡亲资助,父亲和四叔同去常州,考入常州中学。父亲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返乡筹建又新小学并任校长。接着辛亥革命爆发,四叔停学返村,父叔两人思想先进,主持革命民团。不久两人同去荡口,任鸿模小学教师,以后又创建了后宅等镇的多所小学,教书育人,在无锡农村非常有声望,受到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
  三、中小学上学时间不到5年
  钱伟长5岁开始进学校读书,由于家里连续两次失火,住房不断搬迁,换过多处小学。1926年,父亲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任教导主任,他随父亲在该校就读,后因学潮停课而又失学。这个时候无锡国学专修馆开办,钱伟长前往就读,在馆长、桐城派大师唐文治先生的亲自教诲指导下,他开始接触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粹,培养了对古典文学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可惜这段时间太短,在进入苏州中学以前,他读小学和初中的时间前后有11年,由于军阀战乱连年,他经常停学逃难,或失学在家。钱伟长真正上学的时间不到5年。他数学基础很差,没有学过四则运算,只学了一学期的平面几何,也从来没学过立体几何和三角。由于上学断断续续,他没有学过物理、化学,也没学过外语。
  四、家庭里的幼年训练非常有用
  钱伟长幼年时生活虽然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亲和叔父们相继回家,这使他能够在琴棋书画的文化环境中受到华夏文化的熏陶。父亲和四叔陶醉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用节省下来的薪资购买收藏了《四部备要》和《二十四史》,以及欧美名著译本。钱家有每年夏天三天晒书和收书的活动。这些活动使钱伟长对祖国浩瀚的文化充满了向往和崇仰。钱伟长的六叔以诗词和书法闻名于地方,登门求墨宝者络绎不绝;八叔善小品和笔记杂文,经常在当时的《小说月报》和《国闻周报》刊出文章,他对唐宋古文很有见解,受到文坛的重视。钱伟长没有进小学之前就开始阅读中国演义小说,并从八叔家第一次借到《水浒传》来阅读,此外,他还阅读了《春秋左传》《史记》等历史书籍。幼年时,钱伟长的八叔也是他的家庭教师,父亲要求钱伟长每两天交一篇作文,并要求八叔亲自批改。这一训练对钱伟长非常有用,入学后,他的国文课经常能得高分。
  五、人文素养来自家庭培养
  假期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是围棋,父叔四人都精于围棋,经常打擂台,钱伟长是最热诚的观战者,也管记分。他们有时摆谱,家中有海昌二妙集等各种棋谱。每天晚饭后,大家庭里有1小时的音乐活动,父亲善琵琶和笙,四叔善箫,六叔好笛,八叔拉一手好二胡,他们合奏时,祖母、母亲、婶母和弟妹都围坐着欣赏,经常有邻居旁听。融乐的家庭启迪和熏陶着年幼的钱伟长,使他懂得要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总之,在进入正规学校前,钱伟长就得到了家庭教育的良好培养。
  第三节在苏州中学的三年打下了基础
  一、“名列孙山”考入苏州中学
  1928年秋,钱伟长读了一年的初中后,试考苏州中学的高中一年级,竟以最后一名被录取。开学时,父亲带病为他送行,嘱咐说:“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这次能考取入学是很不容易的,家庭再困难也要供你读书。学校里有许多位优秀教师,你一定要勤奋努力,做有知识、有教养、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次考试虽名列‘孙山’,但只要有志气后来可以居上嘛,任何人的成就都是经过艰苦奋斗才得到的。”钱伟长没有料到父亲的嘱咐竟成遗愿。
  二、父亲英年早逝
  进入苏州中学才一个月,钱伟长就收到父亲早逝的噩耗。当时,全家遇到极大的困难,一家六口,无隔日之粮,父亲又无积蓄,除一柜书外别无他物。这个时候,多亏父亲的老师华倩朔先生让孤儿寡母住进黄石弄华宅余房,免租10年;并由七房桥族人出面交涉,由钱氏怀海义庄长年捐供救济粮,这才使全家免于饥饿。同时,四叔钱穆除每月供给母亲6元家用补助外,全力资助钱伟长上完高中,由此,钱伟长渡过了第一个人生难关。
  三、苦学为养家
  中国文人恪守“国有大臣,家有长子”的信条。钱伟长是家中长子,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去世后,他就下定决心,至多只能再读三年书。三年后为了生活,为了养活奶奶、母亲和弟妹,他要凭能力谋一份稳定职业。所以,在苏州中学的三年里,学校里的各种课程,不管喜欢与否,钱伟长都努力学习。他补上了小学、初中落下
  第一章为什么能以双百分考入清华大学
  的数学,努力学习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由于数理化的基础太差,虽然百般努力,他的数理化成绩的提升也很有限。
  四、苏州中学名师荟萃
  苏州中学是北伐后江苏省新建的一所省立中学,校长汪懋祖先生请来了一批当年在社会上颇有声望的教师,其中包括首席国文教师钱穆(三年后任燕京大学讲师,以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洋史教师杨人缏(新中国成立后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教师吕叔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英文教师沈同洽(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地理教师陆侃舆(曾主编我国第一本分省地图)、生物教师吴元迪(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以细胞学为基础的高中生物学)、音乐教师杨荫浏(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国乐研究所所长)、数学教师严晓帆(后任徐州中学校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能以双百分考入清华大学
第一节 钱伟长家族的祖先是五代时期的国君
第二节 出生于三代乡村教师之家
第三节 在苏州中学的三年打下了基础
第四节 在苏州中学得到名师的教育
第五节 从小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第六节 钱伟长考人大学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为什么能在50天内完成成名之作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促使钱伟长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第二节 钱伟长在清华大学本科四年打下了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
第四节 在清华大学得到名师的教育和培养
第五节 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深造
第六节 钱伟长与清华中文系孔祥瑛结为终身伴侣
第七节 招生委员会为国举才,钱伟长考取留英公费生
第八节 在等待留学期间创立了弹性板壳新理论
第九节 钱伟长的博导非常有名而且正在研究同样的问题
第十节 钱伟长发表成名之作的历史机遇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回国
第一节 钱伟长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节 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第三节 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所的工作出色
第四节 钱伟长留学读博士为报国
第五节 钱伟长留学时期的几位老师
第六节 思念祖国的亲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为什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
第一节 钱伟长是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
第二节 钱伟长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第三节 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副校长
第四节 “三钱”的建议确立了年轻共和国自主创新发展高端科学技术的基础
第五节 “三钱”是出自一个家族的时代伟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能在长达26年的“右派”困难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奉献给人民
第一节 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二节 努力奉献科研成果
第三节 为培养科技人才开设12门教学计划以外新课
第四节 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科研工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为什么年逾古稀而被中央调往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
第一节 重新获得工作的权利
第二节 上海市和上海工业大学领导诚邀钱伟长到上海“施展办学才能”
第三节 “一定要在中国办一个像加州理工学院一样高水平的大学”
第四节 中共中央组织部下调令钱伟长从北京调往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为什么能将上海工业大学发展为全国著名的新上海大学
第一节 1983年钱校长为上海工业大学制定了“拆除围墙,打开校门”的办学方针
第二节 1984年钱校长创办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第三节 1985年钱校长在上海工业大学开始实行“拆除四堵墙”的教学改革
第四节 1985年钱校长推出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的教学改革
第五节 1990年钱校长提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办学理念
第六节 1992年钱校长鼓励改革学生管理体制
第七节 1993年钱校长推动自主招生改革
第八节 1994年钱校长推动四校合并成立新上海大学
第九节 1996年钱校长亲自促成上海大学跻身教育部“211工程”
第十节 1997年钱校长提议成立上海大学本科基础教学强化班
第十一节 2001年钱校长操劳数年的新校区建设工程完成
第十二节 2004年教育部公布上海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为优秀
第十三节 2005年钱校长出席学生毕业典礼提出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十四节 钱校长受到中央和上海市历届领导的关怀和肯定
第十五节 钱校长深受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的爱戴和支持
第十六节 现任党政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全面贯彻钱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第十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为什么能感动中国
第一节 为中华民族立爱国主义的楷模
第二节 为高等教育立大学校长的榜样
第三节 为知识分子立自强不息的典范
第四节 2011年10月9日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宣告成立
第五节 周哲玮教授在钱伟长校长诞辰99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第六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