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是孔孟思想的核心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到“仁”的有109次。而孔子的所谓“仁”,就是“爱人”⑨。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奉献,后获取,造就是“仁”。“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造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主张“为仁由己”,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特别强调个人修养,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就“修己”而言。而就“及人”而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学道则爱人”,“修己以安人”,如果“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达于“圣”。治理国家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指恭、宽、信、敏、惠。又称仁、知、信、直、勇、刚为“六德”。他要求后生小子“泛爱众,而亲仁”。提倡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仁”,也就是“忠恕之道”。他曾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论语》中,孔子曾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在《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寅,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一在《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所以,他反对用木俑土俑殉葬,不用说,更反对用活人殉葬,他曾诅咒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⑩必须指出,孔子所谓的“仁”,不是“妇人之仁”,而是指造福国家和人民,所以他对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称赞不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子看来,“仁”是比生命还宝贵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仁”学思想的最高理想境界,就是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⑩孔子的“大同”理想,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仁”的精神,被许多现代思想家认为是拯救目前世界精神危机的良方妙药。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他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其核心也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孟子仁政学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民本思想,而集中地表现在下面这段话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丘民”,即众民,一般老百姓。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解释说:“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是民为重也。”⑩这里的君、民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二者相对,而又相辅相成。在孟子看来,限制君权和爱护人民是统一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任何统治者来说,人民是重要的,得民则政权存,失民则政权亡。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所谓“仁者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所谓“仁政”,也就是要“以德服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仁政”的核心是“保民而王”。他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政事”首要的是“民事”,所以他说:“民事不可缓也!”要求统治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而“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