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信念 芬芳桃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
作为教学副院长,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入脑人心,她带动整个团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网络课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她和同事们一起创建了“1+4+X”的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中,北京师范大学一直名列前茅,而她本人也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成果,在2013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爱学生,亦师亦友
课堂上她是全身心投入的老师,课后她是学生推心置腹的朋友,她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深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熊晓琳制作了各种画面优美的音乐PPT(她称之为“课间甜点”),在课间播放,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给学生各种关心和启迪。例如,她通过“世界名校之旅”来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通过“年迈父母的话“告诉学生要理解和体谅父母,对父母心存感激。这样的“课间甜点”熊晓琳制作了100多个,成为她实施成才教育的一大特色。
她与研究生的交流则更密切和频繁。作为研究生导师,她既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年来,定期的小型聚会就是她和研究生交流的固定形式,每年的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重要的节假日都是她和研究生固定的聚会时间,通过聚会让同学们享受到一次次情感、智慧和营养的“大餐”。
爱心传递,薪火接力
在学院里,熊晓琳对新人职的年轻教师总是尽力帮助。在新教师进入教学岗位之前,她会认真和这些老师交流,了解他们在教学方面的基本规划、研究中的特长、方法上的特点、进入岗位之前的困惑和问题,尽量帮助新老师解决他们的问题。她还常常创造各种机会让青年教师“走到台前”,扶持青年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直接受锻炼、长才干、增见识。在新人培育方面,学院形成了非常一致的看法,有经验的老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新人,给新人持续的鼓励成为学院的一种风气,一位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迅速成长起来,很快站稳了讲台,多位新人职的教师在各类青年基本功大赛中获奖。
2012年熊晓琳入选首批北京市名师工作室。自2013年起,受北京市教工委委托,熊晓琳名师工作室承担了每年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任务。为了保证培训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她从接到任务之初就全力投入这项工作,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学员手册的编写,从专家库的建立到授课专家的确定,从安排教学理论的讲授到实践环节的设计,从课堂教学到异地教学的规划,都精心设计,亲力亲为。经过反复论证,针对新上岗教师的需求和特点,规划了五大模块的培训内容,制订了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在为期1个月的培训期间,她和学员同吃同住,关注着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她引入的语音教学内容,突破了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的学科界限,让参加的学员眼前一亮;她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格训练”,给所有参加的学员“惊人”的教学效果,让参训学员的教学技能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她结合自己亲身经验给学员们开设的讲座,让学员们重新认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所在,他们说这使他们真的爱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千锤百炼磨一剑,别开生面育新人,正是熊晓琳的真实写照。她先后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明德优秀教师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岁月流转,一次次上下讲台,新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而熊晓琳心中不变的,是那份师者的仁爱情怀,以及对信念永不懈怠的追求与探索。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她熔铸一生激情与热爱的事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