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学家: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0964
  • 作      者:
    詹七一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詹七一,祖籍重庆,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出版专著《云南先民审美誌略》,相关论文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及《中国哲学年鉴·美学》多次摘引。
展开
内容介绍
  知识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及文化身份。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作为掌握书面文化中美感经验部分的文学知识分子,与其现实世界的关系经过书面文化的中介,既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限定与问题。在20世纪现代社会分工及中国历史语镜的复杂变迁中,中国文学知识分子的职能及身份发生了畸变并走入困境。《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学家: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通过对知识分子理论历时性的纵向阐述与共时性的多学科横向阐释,在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文化生存实证的基础上,试图阐明: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文学知识分子是一种转型期现象。因此,在规范化的社会中,非价值空位的边缘立场是其存在的合理性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学家: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
  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他的小说以喜闻乐见的大众风格见长。在对民间文化的无限亲和中,赵树理走着与鲁迅等“五四”作家迥然不同的“启蒙”之路。然而,赵树理创作由鼎盛走向衰退,以及由特殊的意识形态原因导致的命运悲剧同样凸显着文学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赵树理曾给了自己三种身份认定:农民、革命者、知识分子。但这三种身份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赵树理出生并成长于山西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从有记忆开始,家里就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他有着和那个年代中国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经历,能体验到贫苦农民的切肤之痛。父亲是乡村说书艺人,因此,山西地域文化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形成了他固执而难以更改的乡土习性。而对于作家来讲,似乎痛苦和磨难比一帆风顺更有价值。抗战时期,青年赵树理曾经有过流离失所的避难经历,更使他有了普通老百姓朝不保夕的生活体验:赵树理的父亲、一个本家叔父,还有故乡村庄30多个善良无辜的农民,被“清乡”的日本鬼子用刺刀活活刺死,尸体被焚烧。加之他漂泊期间在“任何一个饭桌面前都难以站稳一年脚跟”的具体生存窘境,我们不难理解他为何要那么深情地为农民写作。这是促成他“农民身份”认定的基本因素。人生意识是由许多偶然事件和契机的触发而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的。当然,人生意识确立以后,偶然事件也沿着某种固定的仿佛是预设好的方向发生演变。这是因为人生意识一经确立,就强有力地支撑着个人的心理格局,从而同化、整合着那些干扰侵入的外界刺激。赵树理底层生活的偶然和不幸,促成了他为农民写作的人生及创作意识;这种写作立场形成他个人写作的稳定的心理格局,指导着他整个的写作生涯,亦确定了他对农民身份的认同。
  在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的赵树理,开始也是抱着混饭吃的愿望,希望通过读书谋一个小学教员的饭碗。但在远离乡村生活的新环境和新生活群体中,赵树理自认为天经地义的乡土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五四”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挑战”下,赵树理逐渐转向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认同。他这个时期创作的两部小说,可以清楚地看到赵树理自我身份确认的转移。1934年,赵树理发表了小说《到任的第一天》,流露出出身乡土的知识分子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留恋与羡慕,在想“把自己打人农民的生活里”的遐思中,已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在了农民阶层之外。1935年发表诗歌《耳畔》,他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虽然作者极想和“锄地挑粪的角色”“同锄同挑”,但这个运用“他们”的称谓,则把自己划出了农民阶层。
  虽然在自我身份的确认中,赵树理无论在主体认识还是小说创作都不无自觉地将自己划入知识分子行列,但由于其出身和早期知识结构中的民间文化因素,使其在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选择上不可能离开民间而走向庙堂和广场。接受了“五四”精英文化熏陶的赵树理兴高采烈地回家实践“启蒙”,却被自己的老爹泼了一身的冷水:被赵树理奉为精神导师的鲁迅及其小说,在现实农村大众的精神生活中战胜不了“地头文学”。因此,赵树理发现了“五四”启蒙话语和现实民众在沟通上的隔膜,知识精英所提倡的文化理念和国民改造根本就无法通达中国的乡村世界,又何谈启蒙?于是,立志做“地摊文学家”,拉近文学和乡村的距离成为赵树理自觉的创作动因,这也成就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知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理论概述
第二节  知识社会学方法意义

第二章  知识分子及文学知识分子生成研究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基本界说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认知深化
第三节  专擅于美感经验的文学知识分子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个案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迁延的三个基本阶段
第二节  鲁迅:民族精神的政治解放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周作人:自由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及其认同与叛逆
第四节  丁玲:左翼知识分子的认同焦虑与话语重构
第五节  赵树理:政治意识形态中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第六节  张承志:宗教精神中的终极关怀及其身份认同

第四章  转型时期的文学知识分子
第一节  转型期现象: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文学知识分子
第二节  书面文化的断裂与文学知识分子的身份困境及其功能畸变
第三节  “新理想主义”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生存与身份认同
第四节  转型期文学知识分子解析

第五章  中国文学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
第一节  新语境中文学知识分子的身份确认
第二节  职业与志业之间
第三节  超离社会分工的自我选择
第四节  非价值空位基础上的边缘立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