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块教育奠基的国土 一个人,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进一个国家容易,走进一个人的心灵却很难。然而,这是一条必经之路。道理很简单:国之沃土孕育民之精华,民之心灵才是族之魂魄。
我们把以色列比作一本书,她的扉页上一定是这样一些词:流散、战争、动乱、苦难……有人说,“以色列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以色列国在战火中诞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并通过战争求得生存。”但是,当你打开这本书读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充满着勇气,充满着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
从北京直飞特拉维夫需要九个半小时,这两座城市之间的直飞航班于本一古里安机场的每一次起降都是在黑夜里,在空中凝视这片位于地中海东岸、亚洲最西端的土地,夜幕下的灯火只有两种色彩,金色和银色,这两种璀璨夺目的光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纯净,纯净得让人不敢相信,如同人们不敢相信半个多世纪前这个犹太民族国家的建立。
国土呈狭长状的以色列,正北与黎巴嫩接壤,依次下来的叙利亚、约旦、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按顺时针方向排开,围裹住这个处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地的弹丸小国,直到西面的地中海。按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以色列领土面积为15850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面积为22145平方公里(接近于北京市与上海市面积的总和),其中土地面积21671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为470公里,东西最宽处为135公里,驾车沿公路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国家不到9个小时,从东到西只需1个半小时左右。以色列的人口在2013年刚刚增至800万(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发布),仅相当于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数(2012年末统计)。在这800万人口中,近75.3%为犹太人,20.7%为阿拉伯人,其余4%为非阿拉伯基督徒、其他信仰者以及无宗教信仰者,这是一个不同民族背景、生活方式、宗教、文化和传统大融合的国度。
在自然资源上以色列几乎没什么优势可言。隔几分钟车程就会出现的沙漠是国土的主要部分,剩下的是一些高山和平原,地中海气候的炎热少雨让这块土地上的水和油一样珍贵。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以色列来说都是奢侈的。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分治方案(1947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不到24小时,就遭到了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正规军的入侵,这迫使以色列人奋起保卫他们在其祖先的家园上重新获得的主权。从建国的第一天起这个国家就开始了独立战争,接下来是旷日持久的困境。在周遭阿拉伯邻国和一些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紧密的国家与经济组织的封锁围攻下,以色列的进出口贸易举步维艰,经济上难以为继。若不是当时欧美一些国家愿意成为其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那么它的前途可能真会像某些观察家在其建国之际所预言的那样:这个在夹缝中诞生的弹丸小国,其命运不会长久。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历了五次中东战争的洗礼,这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年轻国家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以国民生产总值而论,1948—1990年的42年间,以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亿美元增加到460亿美元,增长229倍;若按人均计算,1954年为647美元,1988年则增加到8659美元,34年间增长13.37倍。早在1984年以色列就被世界银行列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之首。①据2012年的最新统计,以色列的GDP初值为2416.65亿美元,人均已达30569美元。
面对这个让人惊叹的民族国家,人们在研究探讨它如何迅速壮大、走向强盛时发现,重视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重知识、注重教育的民族。“知识是夺不走的财富”,是“唯一可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这样的训诫几乎成为犹太人的座右铭,在每一个犹太家庭中传承。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