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个性少年
兰溪河,流淌着他少年的泪
槟榔山麓,兰溪河畔,是孙中山童年、少年活动的天地。盖祖国名山之多,只有家乡的槟榔山给他的印象最美;盖祖国江河之奇,只有门前的兰溪河给他的印象最壮观。如果说爸爸的爱是高高的槟榔山峰,那么妈妈的爱就是浩浩的兰溪河水。但是苦于那个年代,天灾人祸,作为地无一垅的父母,两手空空,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享受。只有靠父母的那片爱心,来编织孩子心灵中的童话。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也更理解父母的苦衷。孙家虽然在翠亨村日子过得较为清贫,但孩子成熟早,皆懂事,夫唱妻随,长辈爱护子女,子女孝敬长辈,融融乐乐,幸福美满。
哥哥孙眉年长中山12岁,孙中山3岁时,15岁的孙眉经父亲托人安排,到离村3华里的地主家当长工。后来哥哥受不了那气和累,偷偷回家向全家人哭诉。恰逢舅舅杨文纳来家做客,始与舅舅商量,由舅舅带孙眉远涉重洋到檀香山的农牧场去当雇工。这年孙中山仅有5岁,孙眉也只有17岁。分别是在一个尘土蔽日的黄昏,父母把儿子送到船上,吃尽人间苦的父母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长子孙眉身上。
“阿爸,阿妈,多保重。”孙眉挥着手。
“孩子,要听舅父的话!”
6岁,还属顽童时代,可是孙中山6岁时,贪玩已与他绝缘。他已随姐姐孙妙茜上山割草打柴,或到塘边给猪捞饲料。孙家养的一头耕牛、两头猪、七只鸡,基本上是靠他和姐姐喂养。翠亨村离海较近,有时孙中山还随外祖父杨胜辉去赶海取蚝,供全家美餐一顿海味。
逢年过节,虽是家贫,母亲总是加上野菜炒上几个鸡蛋。蛋是自家产的,端到桌上,供全家七口人享受。每逢这时,懂事的孙中山总是让爸妈先尝。
“孩子,你小,应该多吃点,吃了好长个。”
“阿爸、阿妈也应该长得高啊!”
“不,你说错了,阿爸阿妈再吃也长不高了,只能长老了。”
说到这里,全家人都笑了,小中山也若有所悟。
艰辛的年代,孕育着艰辛的故事。
在中国,7岁是孩子入学的年龄。小中山想入学却不敢提,因为他清楚父母亲手里没有钱,只好眼睁睁地望着富人家的孩子唱着歌儿上学堂,把泪水抛洒在兰溪河畔。
9岁那年,过春节时,阿爸满面春风,把小中山叫到身旁,突然问:“孩子,我送你上学,好吗?”
“送我上学?”小中山摇头说,“我……阿爸手里没有钱。”
“有了!孩子,你瞧!”阿爸从兜里掏出了3张崭新的票子,在中山面前晃了晃。
“真的!”小中山一下子搂住了阿爸的脖子,高兴地叫起来,“我要上学!我要读书!”那是他心灵的呼唤。
“是孙眉哥哥给你捎回来的,并写信告诉我,是供你上学的。”
“哥哥?”中山睁大了眼睛。
“是啊!”阿爸说。
原来在海外的哥哥孙眉,经过几番周折,吃尽天下人难吃的苦,在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拓荒。后来,在舅舅的支持下,独立经营一所农牧场,又开办了商店,生意干大了,家乡人说是发了,由贫农户成了华侨资本家。
于是,孙中山在10岁那年才进了本村冯氏宗祠内的私塾学堂读书。据孙中山本人回忆,在放学以后,他还要帮助家里下地插秧、锄草、捉虫、放牛。他光着脚丫穿着条补丁摞补丁的裤子,跟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10岁前没有穿过一双鞋子。他是血性男儿。艰苦的岁月,度日如年的家境,并没有磨平他个性的棱角。相反早知稼穑之艰难,更增强了他以后在革命的岁月里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精神,导致了他日后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格外关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