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诚、虞和先和张吉林三人在北平育英中学高中部读书时同住一个宿舍,实可谓同窗共读、同屋共居,其乐融融。读高二时仓先生教化学课,当时没有化学教科书,先生讲课也没有任何讲稿,他边讲边写黑板,只是偶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纸条看一下,这大概是一个简要的讲课重点备忘。同学们则及时边听边做笔记,以备复习。先生讲课条理清晰、深透易懂,除其拥有化学的深厚功底,恐其备课亦独具匠心,而此时先生才23岁。在数理化中化学是同学们学得最好的一门课,先生以其精湛的学问为同学们的普通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此类基础性科学认知随时都会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不少同学甚至对继续探索化学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考时报考了化学系,如荣国浚、吴应、苏南海、王冠群、李廷书、朱新等同学即是。
1947年高二下学期结业后(正是刚考完仓先生教的化学课),张吉林从学校宿舍回到西城的家中,恰遇其堂姊张浣君和她的几个同学也在家中,当时她们正在辅仁大学化学系读书,此次回家是她们刚考完化学后回家放松一下,并正在谈论考题中的一道计算题很难做,在她们的议论中吉林问明白了题意,就插嘴说应该先列出这几种物质化学变化的化学分子式,并利用变化后所成新物质的分子式确定其分子数n,再从已知条件中转化得到公式py=nrt中p与t的数值,r为常数82,于是所产生的这种气体的体积V即可求得。她们连声说:“对!对!你怎么知道的?”于是吉林回答说我们刚学完化学,也是刚考完化学,是仓先生教我们化学,教得太棒了,他是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高才生。她们又对吉林说其他的考题,吉林都对答如流。于是她们中有一个人说,这位老师要是教我们无机化学就好了。
1948年张吉林人读清华电机系,当时清华园尚未解放,清华仍按老传统,由知名教授每人可利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给大一新生开自由谈讲座。物理系的一位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原子能与原子结构。吴应是读化学系的并与吉林同屋住(还有孙亦榴和凌瑞骥,一屋四人都是育英中学来的),当时吴应约吉林一起去听这位教授的讲座。当听完教授讲解原子结构后,吉林的头脑中立即浮现出在高中的化学课中,仓先生结合不同原子量的具体元素讲解其原子结构的共性与异点时的那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宛如遨游于微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中,这就显得这位教授的讲解索然无味,且较仓先生的传授并无新意。至于原子能,教授就1945年美国投到广岛和长崎的那两颗原子弹,只是谈到核裂变所爆发的能量,于是吉林立即联想到高中的化学课中仓先生在介绍核裂变能释放巨大能量时,还特别提到核聚变,说那将会释放更加巨大的能量。由此可见,较之这位物理系教授,仓先生对原子能有着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阐述。吴应听了教授的讲座后也说在育英听仓先生讲原子结构和原子能则更胜一筹。可见当时年仅23岁的青年教师仓先生的科学视野已处于自然科学进展的最前沿,尤其是关于未来核科学的新发展和原子能的广泛应用,先生更有其独到的深邃前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