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 奔波半生多磨砺
第一章 农家孩子多苦难
一、世代农民受欺压
二、读私塾,古书影响深
三、父亲早逝,当了一年多农民
四、靠奖学金读到高中
五、参加地下青年团迎解放
第二章 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
一、在中南军政大学学习
二、在中南军区团校听陶铸作报告
三、参加广西剿匪斗争
四、派到21兵团后勤部医院“打老虎”
五、在荆江分洪工程中首次立功
六、在海南岛国防公路工程中连续三次立三等功
七、参加清查胡风分子的政治运动
第三章 圆大学梦
一、“调干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大特色
二、从反右派斗争到勤工俭学
三、下放遵化,顶住“浮夸风”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正在重写
第四章 “到西北去!”
一、一次震颤心灵的调查
二、参与《西北建设》编辑工作
三、为《一叶知秋》作者鸣不平
四、不能忘记西北局机关的好作风
五、临时抽调去当领导秘书
六、“文化大革命”中的“老右”
第五章 年到四十当记者
一、工作最辛苦的时期
二、出成果最多的时期
三、培养、使用编辑、记者成效显著的时期
第六章 为“拨乱反正”呐喊
一、补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课
二、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问题
三、落实党的各项政策,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
四、切实搞好党风,坚决反对不正之风
第七章 回到北京待定岗
一、完成了一篇未曾发表的论文
二、人民民主专政“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三、参与全国人事局长会议的文件起草和会议总结工作
四、《人事工作通讯》的实际主编
下篇 艰苦创业谱新篇
第八章 从杂志社到出版社的转变
一、劳动出版社的前身:劳动杂志社
二、劳动杂志社的两种期刊:《劳动工作》和《劳动保护》
三、可敬的两位老社长
四、劳动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渤海二号”事故专辑》
五、工作重点由办杂志转向出版图书
第九章 出版社在发展中定位
一、我对定位的思考
二、勇接技工学校教材出版任务
三、抓紧出版就业训练教材
四、技工学校教材的出版促进了出版社的大发展
五、出版社的定位
六、排除干扰,迎接挑战
七、为劳动、工资、人事三大制度改革鼓与呼
八、适应教学需要,出版音像制品
第十章 唱响我社图书出版的“主旋律”
一、不放松劳动人事类图书的出版
二、安全生产类科技图书“白手起家”
第十一章 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努力提高出版质量
一、党的出版方针是出版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出版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
三、我社第一批副编审的产生
第十二章 出版部工作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出版社是否要建印刷厂
二、手工操作够艰辛
三、为纸张供应绞尽脑汁,四处奔波
四、建立岗位责任制最早的部门
第十三章 适应发行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代理发行站
一、发行业绩是出版社效益的“晴雨表”
二、技校教材发行量猛增引起新华书店的重视
三、代理发行站的建立
四、代理发行站对我社的发展贡献大
第十四章 把解决办公用房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一、从部机关大院搬出后,四处租房办公
二、与北京市劳动局合建盖成现今的办公楼
第十五章 对内充实力量,对外重视交流
一、与职工教育出版社的合并壮大了出版社
二、对外交流,促进我社同国际劳工局的合作
第十六章 艰苦创业精神和各方面的支持是出版社事业发展的保证
一、“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一定要有事业心!”
二、全社职工可贵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第十七章 领导自律很重要
一、坦然对待1985年对我的任命
二、为出版社的事业殚精竭虑
三、重视发扬民主,加强内部团结
四、把关心群众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五、坚持慎独自律
第十八章 退居二线尽余力
一、短暂的期刊主编
二、从编审稿件中引发对编辑语言文字修养的思考
三、当过短期的大学兼职教授,多次为杂志通讯员讲课
第十九章 沧桑之变中的感悟
一、反思是生存的必需
二、把苦难当做精神财富
三、不同时代的喜与忧
四、必须克服极端化思维
五、从“大跃进”到科学发展观给我的启示
附录 主要著述目录(1961—1999)
后记
内容摘要
《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我在沧桑之变中的足迹》的这些回忆录,在回顾两社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总结了作者个人的工作心得与体会。这些心得与体会,或从大处着眼,或从细节入手,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工作规律、发展理念和改革路径等的探索与思考。其中特别是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为部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专业特色,坚持产品创新等,是十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是集团无形的财富,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纵观这些回忆录,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作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工作的热爱。他们忠于职守、勇于开拓、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些老同志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责任感。我也借此机会,向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事业奋战过的老一辈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