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弢画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4205
  • 作      者:
    秦海琦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现在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后为纪念唐弢先生将甬江镇中心小学改名为唐弢学校。唐弢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1999年9月25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改建_I二程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在展览区内新设的“朝华文库”中建有“唐瞍专库”,库额由赖少其题写,里面收藏、展示了唐锼夫人沈洁云女士和子女捐赠的大量唐瞍先生生前使用过的家具、文房四宝以及书籍、期刊、书信等;2013年1月,沈洁云女士和子女再次将保存的一些唐瞍原版书籍和所有唐瞍先生的照片捐赠给我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畈里塘村1913年3月3日,唐弢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西乡古唐村(俗称畈里塘村,现属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唐端毅,字越臣。畈里塘有一百多户人家,村里有三个姓氏,姓唐的最多,还有一些人家姓郑、姓徐。
  唐弢家住在村子西头,叫西岸边,东头叫东岸边,顾名思义,旧时直该有一条河,从南到北流过村子。畈里塘是个小村子,文化水平很低。唐弢家从父亲上溯,五代都不识字,所以家里没有一本藏书,也寻不出一张算盘。从前门到中堂,一连串放着犁耙、锄头、簸箕、篾田、谷箩、稻桶、风箱和石臼,大门厢是牛房,院子里养着鸡鸭。自然,这是颇不雅观的,然而物尽其用,是真正的农民特色。祖父在唐弢出生前已经去世了,他有三个儿子,唐致的父亲是老二。
  按照唐氏家谱,依次为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十个字辈。唐弢父亲是“良”字辈,名叫良甫,小名安宏。唐驶是“端”字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妹妹。
  唐弢的祖父有30亩左右田地,一家人自耕。祖父死后,田产分为四份,三个儿子各得一份,还有一份给祖母。唐弢父亲有10亩左右田,并向人家租了一些。他性格开朗,为人正直,除种田外,不知从哪里学来一套针灸技术,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乡下人肚子痛,上吐下泻,他在病人肚脐上扎一针,病人痛得直跳起来,据说,一跳之后,病就好了。唐弢的祖母性格和父亲一样,相当爽直,不缠脚,能做田里活。唐瞍的母亲却是裹小脚的,只能在旱地里劳作,下不了水田,她很细心,比较拘谨,当家管事全靠她。
  唐弢的外祖父姓王,是前宁波民信局的一个小职员,安分守己,死得早,唐弢没见过。唐弢母亲排行最大,有两个弟弟。唐弢在上海念书时,大舅舅在上海九江路三泰南货店当会计,曾在经济上支持过他,后来升为经理,不久就死了。小舅舅不务正业。一直在上海流浪。外祖母因此便住在唐弢家里,依靠唐弢母亲生活。
  唐弢家经济困难,父亲就想方设法,想在经济上翻身。有个地主开了爿碾米店,父亲投了点资,家里用钱不够,就去店铺里暂支。谁知那个地主很狡猾,父亲借得少,他记得多(如借二元写三元),用此手法侵吞钱财。后来碾米店营业不佳倒闭,负债累累。
  父亲认为这是由于不识字才上了人家的当,所以决定培养唐搜读书。当时有人讽刺唐弢父亲说:“读书,现在科举都废止了,还让你儿子去考状元吗?”但唐弢父亲不予理睬,坚持让唐弢读书。
  第二节古唐小学1920年,唐弢7岁,人本村古唐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就设在本村的祠堂里,祠堂正面摆放着祖宗的牌位,两廊寄放着寿材。因为学校还没有蜕去私塾的形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全都混合着坐在一个教室里,说是教室,其实就是祠堂的大厅。老师也是一个人,轮番从低年级教到高年级。功课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后来又增加一门应用文。
  “端毅”这个名字,是进小学的时候,老师给取的。但读了几本古书之后,唐弢便对这个名字不满起来,觉得像是身后的“谥号”。清初时和吴伟业(梅村)、钱谦益(牧斋)号称“江左三大家”的龚鼎孳(芝麓),死后被封为“龚端毅公”。龚鼎孳其实是崇祯进士,先投李白成,接着又迎降清兵,以原官起用。幼年的唐弢也知道龚鼎孳是一个汉奸,和汉奸同名,说起来,实在太不光彩了。
  有一年暑假里,祖母到邻县化城寺进香,唐搜跟了去。化城寺地处山麓,四周种满果树,杨梅是当地的特产。住持净戒和尚颇通文墨,唐弢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他。他很热心,翻了许多书,给取了个单名,改为“瞍”。《说文》:“弢,弓衣也”,也就是装弓的囊。这个和尚很有意思,他要唐弢把大弓放进口袋里,什么武器也不用。出家人见性成佛,与世无争,要求不露锋芒,不动杀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少不更事的唐搜,以此相劝,只能感谢和尚的一片好心。
  唐弢初小时读过一本《水浒传》,却不知道书里写的便是农民革命,只觉得那些生龙活虎的人物,有的就在自己身边。那时想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但得不到书。有个同学的父亲是个小说迷,失业在家,常给儿子讲故事。那位同学就照样搬了来,不但讲孙行者,也讲猪八戒,不但讲关老爷,也讲“四弟”赵子龙,深受大家的欢迎。村里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一个不知道这些古人的大名的。对唐瞍来说,尽管读不到这些书,还是感觉和书里的人物很熟识,像大家一样了解他们,并一直生活在奉行着他们的思想形式和道德准则的那个社会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一节  畈里塘村
第二节  古唐小学
第三节  培玉小学
第四节  上海华童公学

第二章  进上海邮局参加工作
第一节  录取为邮务佐
第二节  组织读书会
第三节  父亲去世
第四节  向《申报》等报刊投稿

第三章  与鲁迅相识并交往
第一节  初次见到鲁迅先生
第二节  第一次给鲁迅先生写信
第三节  关注"文字狱"方面的材料
第四节  参加各种文化进步活动
第五节  出版杂文集
第六节  "两个口号"的论争
第七节  鲁迅先生逝世

第四章  抗日战争期间
第五章  解放战争期间
第六章  在上海工作期间
第七章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研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