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背景:社会转型与市民社会勃兴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了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历程。市民社会遵循法治、自治和民主原则,它是在填补国家逐渐退出过去控制领域空缺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给民众以更多活动自由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以政治衡量一切的标准被打破,人们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视角来关照社会。人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确立,人的需要和价值得到尊重。
广义的市民社会涵括了私人领域(个人私域)与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私域是以市场经济甚或私有产权为基础的,也是以社会资源和社会分化为基础的私人活动与私人交往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承诺或者生活习惯等非行政因素进行自由、自主的经济、社会活动和交往。与此相应,在私人话语空间里,人们可以以个人身份表达看法、展示私生活。公共领域是指在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达成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公共话语空间里,公民个人能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集中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市民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由于国家政治主控地位的退隐,市民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开放性大大提高,二者之间界限出现消融的趋势。
当然,中国的市民社会并没有完全成型,重大事件的话语权仍由国家把持,在草根与庙堂的较量中,后者仍然占据上风。但无论如何,中心意识形态控制已被削弱,人们参与和诉说的热情开始复苏,渴望交流的本性和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使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表达、展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于是,作为社会风向标的传媒,尤其是具有自由、平等、开放、互动等特征的网络,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建构市民社会中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重任。
借助网络这一创作平台,微视频创作者可以尽情舒展对于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在禽流感、汶川地震、奥运火炬传递、杭州飙车撞人事件、黔西南百年太早、青海玉树地震、校园系列砍人事件等众多标志性社会公共事件中,微视频都起到了记录真相的重要作用,吸引了众多眼球并带来大量的留言、跟帖、评论,社会动员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创作者们又常常通过微视频来抒写才华、展示自我、宣泄情绪、倾诉心事、曝光隐私,将私人领域“公开化”,观众在观赏他人作品、进入他人生活、窥探他人隐私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感同身受的“移情效应”,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是伴随着市民化而出现的注重感官享受、文化通俗化趋势的一种体现。
二、经济语境: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崛起
在过去六十余年中,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更是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总量迅猛扩张。1979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目前我国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10年的29762元,实际增长200多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