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区保护的脉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51287
  • 作      者:
    倪玖斌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社区保护的脉络》是关于社区保护的反思和总结,实践性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开展社区保护已有一段时间,这期间有国际的合作,也有国内学者和环保工作者自己的探索。
  《自然生态保护:社区保护的脉络》通过系列案例总结了长期以来在社区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每个案例予以专家点评,使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社区保护,为同行业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自然生态保护:社区保护的脉络》分为三个部分:脉络篇针对社区保护的演进、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外部性问题以及社区保护思想进行探讨;案例篇则介绍了围绕不同的社区开展的保护活动的案例;思考篇则是对社区保护的经验教训、路径选择等的思考和总结。
  《自然生态保护:社区保护的脉络》可供环保工作者、环保政策的制定者以及热爱环保的人士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自然生态保护:社区保护的脉络》:
  项目的开展首先需要从一个村的社区保护工作说起:
  马山村位于四川理县东部的高半山区,海拔1680~3600米,紧邻米亚罗自然保护区,距县城32千米。全村辖区面积64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其中林地502.8公顷,占全村总面积78.5%,林地资源十分丰富。马山村为全羌族村,包含2个村民小组,共计90余户近400人,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养殖业。
  2008年,基于协议保护的选点标准及项目人员的经验,很快得出了对马山村实施协议保护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第一,马山村的集体林区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具有较高保护价值。不过,熊猫的食物箭竹曾一度开花枯死,栖息地也随之退化,大熊猫的生存受到威胁,近几年整体有恢复的迹象,是保护行动介入的好机会。第二,理县林业局作为合作伙伴,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与项目人员有很高的契合度,对协议保护项目十分支持。例如,在项目人员选点走访中,理县林业局不但十分支持协议保护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前,承诺为协议保护专门出具文件,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以支持项目运行。第三,社区比较贫困,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如木材砍伐、食用菌采集、放牧等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规模较大,生产生活上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矛盾。第四,马山村有较好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和传统。例如,村里每年选举一名管护员,并且落实了责任和资金奖惩机制,村集体每年拨付1200元作为管护员工资,管护员监督排除砍伐事件,若发生砍伐事件,则相应扣除管理员当月工资;如果抓住砍伐者,工资的损失由砍伐者补偿。除此之外,砍伐者还要向村里缴纳一定量的酒作为惩罚,用于村集体活动。在马山村,社区管理和集体行动力基础较好。
  项目于2008年10月启动,为期两年半。县林业局为此专门成立了“理县林业局协议保护项目领导小组”,可见其对协议保护项目的重视程度。项目由资助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投入45万元、县林业局配套2万元共同组成,用于支持马山村的社区保护和发展。保护协议由林业局(甲方)和马山村村委会(乙方)签署,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作为技术支持方参与项目活动的设计、协调和监督工作。通过保护协议,林业局将保护权赋予马山村,由马山村社区负责集体林公益林的保护工作,除此之外,项目也支持了马山村发展经济林、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等项目。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技术支持下,项目正式启动。由项目团队开展社区本底调查,找到影响保护的威胁因素。由甲乙双方协商制定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在项目的中期和末期分别有甲方邀请第三方专家评估保护成效和协议履行情况,每次评估结束,根据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确定奖惩措施。此外,项目活动方面还设计了栽种箭竹幼苗、云杉、核桃树等帮助大熊猫恢复竹林和栖息地的活动,同时也针对社区需求为社区提供了核桃树苗,帮助社区发展经济林。
  在保护行动方面,协议约定了以社区为主体开展有计划的监测和巡护活动。马山村协议保护项目在补充大熊猫食物、防灾减灾、发展社区经济、巡山防止盗伐等方面初步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
  由于项目需要对包括社区开展的保护行动的协议履行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马山村是否能够得到保护成效奖励,而保护协议由甲乙双方协商约定,因此,协议中关于对保护行动奖罚标准的协商最为激烈。尤其是在砍伐不能完全杜绝的情况下,在现场核查时,什么样的砍伐程度才能作为惩罚标准边界等,经过甲乙双方一番协商,结合保护目标,最终确定了包括幼竹林在内的几个树种不能砍伐。在社区开展保护行动的过程中也创新性地制定了一套监督管理机制。例如,社区制定了用“换标牌”的方式来监督巡山队员的工作:为了更有效地监督巡山队员的工作,林业局和村上的监督组成员共同制作了两套标牌,在第一次巡山时把其中一套写有“1”的标牌挂在巡山路线的几个指定地点;下一次巡山时就把写有“2”的标牌拿到指定地点更换并拍照,下山后把换下的牌子交给监督人员检查,标牌交由村长保管。在工作机制上确保了队员每一次巡山都能够走完计划路线,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巡山任务。
  协议保护项目的实施,在发挥村民作为社区保护主体方面奠定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基础。同时为合作伙伴——林业局的保护工作积累了社区经验。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林业局和社区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林业局也认识到,相对林业部门专职巡山人员,在集体林管护方面,社区保护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普遍的适用性。
  ……
展开
目录
前言

脉络篇 走进社区保护
脉络一 社区保护初探
脉络二 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
脉络三 无法逃避的外部性问题
脉络四 社区保护思想简要回顾

案例篇 社区保护的观察
案例一 守护茶乡的集体行动
案例二 青藏高原上的社区保护
案例三 集体林改背景下的社区保护
案例四 理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案例五 九顶山余大爷的保护之道
案例六 社区保护与社会资本的联姻
案例七 云塔的社区保护基因
案例八 社区草畜平衡的新模式
案例九 人兽冲突补偿机制探索
案例十 村民议事促进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案例十一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梦想
案例十二 气候变化中的社区保护
案例十三 “引水思源”

思考篇 系统地思考社区保护
思考一 社区保护的行业秘密
思考二 精英在社区保护中作用
思考三 社区保护的路径选择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