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步了吗?——读《中国民族性》(一)随想每当年末岁首或者一个时代与世纪之交,当历史旧的一页就要合上、新的一页即将掀开之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心态总是十分奇特和复杂的。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着自己的得失功过、满足和缺憾、值得发扬光大的以及需要否定和抛弃的。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总之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结。
然而,这种思考不论触及哪个方面,常常伴随着情感与理智上的痛楚。因为只要勇敢地正视自己,除了会看到引以为荣的进步、成功,看到自己的真、善、美,也会发现某些失败、病态,自己羞于人知的假、丑、恶。不过最为痛楚的,莫过于自己或他人触动了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根”这样一类东西,这也许是人性的弱点。
什么是属于“根”的?这就是诸如本性、祖宗、传统文化、民族性一类的问题。议论它的优劣、长短,是十分不易的。
比如,对“根”的问题一片赞扬、言过其实,难免使人昏昏然,自以为是、不求进取;如果批评得尖刻或过火,也会令人无地自容、自卑自贱,精神由忧而衰直至信念皆无。反之,如果批评得不够、无关痛痒,又会使人不以为然、不为所动,认为这是吹毛求疵。由此可见,如何对待“根”这一类问题,除了有个立场、观点的问题之外,也有方式、方法、时机以及心理承受等方面的问题。
沙莲香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性》(一),涉及的就是一个中国“根”的问题。作者立意高远,试图捕捉到中国人灵魂中、民族性中富有光彩的东西,扬弃那些阴影和流弊,以振奋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自立于今日世界民族之林。作者的这种志趣是令人赞叹的。
这本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史料比较翔实。作者积几年的心血,翻阅了大量的中外书刊,把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有关研究中国人的主要著作及其主要观点,筛选编制成册,全书包括了71位中外学者或著名人士的500多个主要观点,信息量大、内涵十分丰富,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颇有价值的书。其二是易于明辨和对比。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的民族性问题,既由中国人自己剖析、自己讲,同时也听听异域的外国人以及海外同胞们的意见。两相对照,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民族性,无疑是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
当然,书中的那些看法有褒有贬,有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有的失之偏颇、流于肤浅,甚至个别言论也有点恶语伤人。
但是总的来说,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中外人士对中国人、中国民族性研究的历史面目,留下了他们思索的印迹。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又处在时代转折与世纪交替之际,要做的事、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了。中国要在下一个世纪腾飞、发达起来,需要诸多因素的准备。经济以及科技教育等国力上的准备自不待言,而不容忽视的是民族精神与心理的准备。这就包括要弘扬中国民族性中好的东西,摒弃其糟粕和流弊。究竟什么是中国民族性中值得褒的,需要弘扬的,属于真、善、美的东西?什么是应该贬的,要改变或抛弃的,属于假、丑、恶的?这尤为复杂,需要下一番研究鉴别功夫。
《中国民族性》这本书,我翻阅了两遍,感触很多。但最为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关于中国民族性的优劣、长短之见。我觉得可以把国内外人士关于中国民族性的议论大体分为三类:褒的、贬的和中性的。说大体,是因为这三类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和确定,有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甚至完全相悖。不过通览全书,除了少数的议论比较偏激或不太典型外,许多又都是中外人士所见略同的“共识”,这恰恰是耐人寻味的。
我做了个粗略的统计,属于褒的大体有六个方面,依次如下:占第一位的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勤奋的品格,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位是酷爱和平,不好战,没有排斥精神。第三位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人的灵巧。中国人具有很好的理解、综合、记忆与明辨能力。
第四位是中国人的诚实、谦让,富有正义感、尊重师长等美德。第五位是中国人的节俭。第六位是适应力。
属于贬的大体有十个方面,依次如下:占第一位的是中国人的内聚力较差。这表现为精神不团结、不善于或不够很好地协作,常常发生内耗、窝里斗,人们心中往往装有“一身之我”而无“一群之我”。第二位是知足常乐、因循守旧,进取精神不足。第三位是爱面子、虚浮。如果面子受到伤害,不仅会消极地不予合作,甚至会积极地报复。第四位是性格比较软弱、缺少阳刚之气。虽有耐性之美德,但又带有顺从、奴性的味道。第五位是思想与行动不求准确,凡事“差不多”、模糊笼统,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实证精神。第六位是由于几千年的专制、人治,缺乏法治观念与社会公正。第七位是不尚自由,不赞赏个人的主动性。
第八位是缺少毅力,无坚定信心,精神转换快,易走极端。做事常常虎头蛇尾,三分钟热气。第九位是知识不足、愚昧、迷信。第十位是好古而忽今,轻视未来和青年。因此在敬老的同时是“教人变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