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边走边读:书人·书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08893
  • 作      者:
    闵惠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边走边读》为作者闵惠泉几十年来读书、教书、做书、写书的结晶体会,收录了作者二十年来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书评、读书笔记三十余篇,主要涉及文史和新闻传播两个领域。所评之书,既有经典著作,例如《列宁全集》第43、52卷,也有热门读物,例如《中国民族性》、《第二曲线》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涉猎之广、思考之勤。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进步了吗?——读《中国民族性》(一)随想每当年末岁首或者一个时代与世纪之交,当历史旧的一页就要合上、新的一页即将掀开之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心态总是十分奇特和复杂的。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着自己的得失功过、满足和缺憾、值得发扬光大的以及需要否定和抛弃的。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总之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结。
  然而,这种思考不论触及哪个方面,常常伴随着情感与理智上的痛楚。因为只要勇敢地正视自己,除了会看到引以为荣的进步、成功,看到自己的真、善、美,也会发现某些失败、病态,自己羞于人知的假、丑、恶。不过最为痛楚的,莫过于自己或他人触动了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根”这样一类东西,这也许是人性的弱点。
  什么是属于“根”的?这就是诸如本性、祖宗、传统文化、民族性一类的问题。议论它的优劣、长短,是十分不易的。
  比如,对“根”的问题一片赞扬、言过其实,难免使人昏昏然,自以为是、不求进取;如果批评得尖刻或过火,也会令人无地自容、自卑自贱,精神由忧而衰直至信念皆无。反之,如果批评得不够、无关痛痒,又会使人不以为然、不为所动,认为这是吹毛求疵。由此可见,如何对待“根”这一类问题,除了有个立场、观点的问题之外,也有方式、方法、时机以及心理承受等方面的问题。
  沙莲香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性》(一),涉及的就是一个中国“根”的问题。作者立意高远,试图捕捉到中国人灵魂中、民族性中富有光彩的东西,扬弃那些阴影和流弊,以振奋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自立于今日世界民族之林。作者的这种志趣是令人赞叹的。
  这本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史料比较翔实。作者积几年的心血,翻阅了大量的中外书刊,把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有关研究中国人的主要著作及其主要观点,筛选编制成册,全书包括了71位中外学者或著名人士的500多个主要观点,信息量大、内涵十分丰富,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颇有价值的书。其二是易于明辨和对比。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的民族性问题,既由中国人自己剖析、自己讲,同时也听听异域的外国人以及海外同胞们的意见。两相对照,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民族性,无疑是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
  当然,书中的那些看法有褒有贬,有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有的失之偏颇、流于肤浅,甚至个别言论也有点恶语伤人。
  但是总的来说,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中外人士对中国人、中国民族性研究的历史面目,留下了他们思索的印迹。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又处在时代转折与世纪交替之际,要做的事、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了。中国要在下一个世纪腾飞、发达起来,需要诸多因素的准备。经济以及科技教育等国力上的准备自不待言,而不容忽视的是民族精神与心理的准备。这就包括要弘扬中国民族性中好的东西,摒弃其糟粕和流弊。究竟什么是中国民族性中值得褒的,需要弘扬的,属于真、善、美的东西?什么是应该贬的,要改变或抛弃的,属于假、丑、恶的?这尤为复杂,需要下一番研究鉴别功夫。
  《中国民族性》这本书,我翻阅了两遍,感触很多。但最为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关于中国民族性的优劣、长短之见。我觉得可以把国内外人士关于中国民族性的议论大体分为三类:褒的、贬的和中性的。说大体,是因为这三类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和确定,有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甚至完全相悖。不过通览全书,除了少数的议论比较偏激或不太典型外,许多又都是中外人士所见略同的“共识”,这恰恰是耐人寻味的。
  我做了个粗略的统计,属于褒的大体有六个方面,依次如下:占第一位的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勤奋的品格,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位是酷爱和平,不好战,没有排斥精神。第三位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人的灵巧。中国人具有很好的理解、综合、记忆与明辨能力。
  第四位是中国人的诚实、谦让,富有正义感、尊重师长等美德。第五位是中国人的节俭。第六位是适应力。
  属于贬的大体有十个方面,依次如下:占第一位的是中国人的内聚力较差。这表现为精神不团结、不善于或不够很好地协作,常常发生内耗、窝里斗,人们心中往往装有“一身之我”而无“一群之我”。第二位是知足常乐、因循守旧,进取精神不足。第三位是爱面子、虚浮。如果面子受到伤害,不仅会消极地不予合作,甚至会积极地报复。第四位是性格比较软弱、缺少阳刚之气。虽有耐性之美德,但又带有顺从、奴性的味道。第五位是思想与行动不求准确,凡事“差不多”、模糊笼统,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实证精神。第六位是由于几千年的专制、人治,缺乏法治观念与社会公正。第七位是不尚自由,不赞赏个人的主动性。
  第八位是缺少毅力,无坚定信心,精神转换快,易走极端。做事常常虎头蛇尾,三分钟热气。第九位是知识不足、愚昧、迷信。第十位是好古而忽今,轻视未来和青年。因此在敬老的同时是“教人变老”。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进步了吗?
  ——读《中国民族性》(一)随想
民族性格的自我确证
  ——《中国民族性》(二)评介
诺贝尔奖:一个世纪的走向
  ——《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读后
聆听大师之言
  ——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札记
走向成功的心路
  ——读《漫话蔡志忠》
交往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后
面对变化的挑战
  ——读《第二曲线》
人的色彩与理论的色彩
  ——读《苏菲的世界》随想
男人的逻辑与女人的逻辑
  ——乔斯坦·贾德《虚伪的生命》解读
生存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生存
  ——读解《纸牌的秘密》
女性的崛起
  ——读《女性大趋势》漫笔
纸币上的人物
  ——《国际货币》览后
在“孤岛”上邂逅霍金
  ——读《霍金讲演录》札记
感悟心灵之旅
  ——《走进神圣》后记
智慧的职业与智慧的流向
  ——读《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随想
时代变迁与科学家的风格
  ——读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札记
济助文明之不足保持文化于不坠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断想
庄子的语言艺术
  ——从传播的角度看《庄子》
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
  ——崔岱远《看罢西游不成精》(代序)
诺瓦里纳在说什么?
  ——读《倒数第二个人》管见
列宁晚年的两种痛苦
  ——读新版《列宁全集》第43、52卷札记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媒介事件》中文版序
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谱系
  ——写在《国际关系与语言文化》出版之际
电视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读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
后读书时代的来临
  ——读书史刍议
塑造阅读未来的两种力量
  ——《阅读的历史》等书读后
亦近亦远:数字化媒介时代中的新地理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读后
网络化时代与传统媒介生存
  ——《即将消亡的电视》序三
另类传播学术语
  ——读莫里斯·列维《传播学的100个术语》札记
传通与无法传通
  ——读多米尼克·吴尔敦《信息不等于传播》
“宣传”是邪恶的吗?
  ——爱德华·L. 伯内斯《宣传》读后
沉静的眼平和的心
  ——《科技文明》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