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生态批评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生态范畴,形成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三大理论层次。生态批评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和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不仅弥漫在自然环境方面,还表现在社会乃至更为内在的精神层面。“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进步的取得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而面对当代自然环境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于类似的生存竞争而导致异化,这就是社会生态失衡。自然环境和社会失衡同时导致人类精神层面的异化,故而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都是生态批评研究的范围。”①国内生态批评研究先驱鲁枢元先生也曾说过:“生态批评不仅是对现实召唤的承诺,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理应成为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批评,因为它的终极关怀是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②在此基础上,他将生态批评的要旨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并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①
菲茨杰拉德的笔下罕见象征自然美景的青山绿水,也没有明显表现人与自然冲突的写作主题,取而代之的通常是混乱不堪的社会与精神环境,因此,若单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解析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明显不恰当。毕竟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美国现代主义时期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关照。但若将自然、社会、精神三种生态思想做一定的结合,也许能发现他另一层次的深邃思想。
在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爵士时代”美国年轻人对梦想的追求及其理想幻灭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荒芜不堪的精神面貌。小说中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色描写,即位于东卵镇和西卵镇之间的一片不毛之地,那是供纽约倾倒灰烬的灰色死谷,谷中各种工业灰烬堆成的荒地连绵不断:
这是一个灰烬的山谷——一个离奇古怪的农场,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长成小山小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在这里灰烬堆成房屋、烟囱和炊烟的形式,最后,经过超绝的努力,堆成一个个灰蒙蒙的人,隐隐约约地在走动,而且已经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了。有时一列灰色的货车慢慢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道爬行,叽嘎一声鬼叫,停了下来,马上那些灰蒙蒙的人就拖着铁铲一窝蜂拥上来,扬起一片尘土,让你看不到他们隐秘的活动。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