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少年今日初长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44155
  • 作      者:
    程宝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少年今日初长成》属文学类,散文、随笔作品集。在美国大学任教的80年代著名校园诗人程宝林,被海外媒体誉为讲流利英语的“农民作家”。作家的成长道路,伴随着中国社会开放和进步的脚步,从乡村出发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乡情,亲情的濡染和熏陶?对自己的儿子——在美国长大的少年,有怎样的父爱关怀?
展开
作者简介
  程宝林,诗人、散文家。湖北荆门市人,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英文创作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夏威夷某外语学院,兼任旧金山《美华文学》季刊执行主编、纽约柯捷出版社特邀编审。著有诗集《雨季来临》、《未启之门》、《程宝林抒情诗拔萃》、英汉双语《纸的锋刃》、《迎风奔跑》;散文集《托福中国》、《国际烦恼》、《心灵时差》、《烛光祈祷》、长篇纪实作品《美国戏台》、随笔集《洗白》等16部。诗歌散文被收入约100种选集,包括中小学教科书和教辅书。曾获“四川省文学奖”、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等近30种奖励。散文集《一个农民儿子的村庄实录》入选“上海市民最喜欢的20本书”书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少年今日初长成》属文学类,散文、随笔作品集。在美国大学任教的80年代著名校园诗人程宝林,被海外媒体誉为讲流利英语的“农民作家”。作家的成长道路,伴随着中国社会开放和进步的脚步,从乡村出发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乡情,亲情的濡染和熏陶?对自己的儿子——在美国长大的少年,有怎样的父爱关怀?《少年今日初长成》一卷在手,关注中国乡村与农民的海外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展开
精彩书摘
  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我只使用圆珠笔。一个粗糙的细竹筒,再加上一根价值9分钱或1角1分钱的笔芯。这样简陋的装备,在大学里,简直像一个游击队员。我喜欢圆珠笔,倒并不全然归因于我的贫困,而是这种自制的圆珠笔,多少有一点古朴自然的美。握着一根细小的竹管,似乎已成竹在胸、文思如泉了。有时候竹管破裂了,我便用白胶布紧紧裹上,使这支笔更加像一个负伤的战士。那时候,罗中立还刚刚画出成名作《父亲》,把一管竹制圆珠笔夹在耳朵上,差不多成为校园里的一种时髦。
  用这样的一支笔来对付考试、写诗和情书,该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有时我天真地想,马克思是多么了不起,仅仅用一根鹅毛,就写出了《资本论》。同样了不起的还有鹅毛笔时代的大师歌德、普希金……在我宿舍的窗外就是竹林,从南方运来的竹子被强行地栽种在这里,每天早晨我都能看到园林工人用水管给竹子虔诚地浇水,可它们还是不曾扎下根来,大多数竹子都先后死去了。我的这支笔管正是来自这一片竹林。每当握笔在手,我便要想起我的南方的故乡,在那里我像一根幼竹不断受到砍伐却最终能顽强地成长。
  我的故乡有竹林环绕。我把少年时代的第一支钢笔遗失在某一处竹林里。那是一支红颜色的、很短小的笔,上墨水的方式很奇特,不是普通的胶囊,而是一支汲水管,跟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用竹筒制成、用来打水仗的“水枪”原理相同。这是我们家唯一的一位城里亲戚送给我的礼物,当时的价格是5角9分钱,大致相当于一斤鸡蛋的售价。这支笔成了我的朋友。正是用它,我写下了漫长文字生涯中最初的稚嫩文字,在作文课上,也因此获得老师的称赞。那些少年时代写下的文字,现在当然早已湮没于时光,在人生的变迁中荡然无存,但我曾怀着一颗怎样的痴心,长久地凝视着写在纸上的字,看新鲜的墨汁渐渐干枯,颜色也由蓝而黑,终于变成一种固定的、经久不褪的东西,成为内在生命的一种呈现形式。
  故乡平原上那水平如镜的方块形稻田,和那些方格的稿笺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弯腰于稻田和俯身于稿笺,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呕心沥血的耕耘,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稿笺而不是稻田来消磨我或长或短的一生,却并非出自偶然,而更像是天意注定。我过1岁生日时,为我预卜前程的父母用筛子端出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物体:几枚硬币,一支从邻居家借来的、老掉牙的笔,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我选择了笔,而置钱和坚硬的糖果于不顾,这也许暗示着我的一生并不那么富有和甜蜜。钱当然是好东西,糖果也不多余。
  如果能三者得兼,当然是天下至美的事情。但如果只能选择一样,我还是宁愿再一次握紧笔。
  在乡村学校里,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一般是不公开来往的,交谈也很少。没有谁这样规定,但也没有谁觉得这不可思议。
  笔往往在男女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有趣的联系。写字的时候,笔会突然干枯,我就用胳膊碰一碰身边的女同学,示意她把自己的钢笔拧开,挤给我几滴墨水。和我同一根长凳坐着的,还有男同学,前排和后排也有,但我还是愿意向女同学借几滴墨水。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会将笔管拧开,将墨水一滴两滴地如数挤还给女同学。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赖账,根本不打算偿还。我愿意和女孩子们闹一点小小的纠纷,背负着欠下的这一点可笑的债务走向生活和人生。当我在大城市里,在一栋高耸入云的大厦里用一支价格昂贵却非我所买的笔写这篇关于笔的文章时,那些借给了我无数滴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墨水的女同学,早已嫁到四面八方的乡村里,此刻正坐在农闲时节的屋檐下,一边晒太阳,一边纳鞋底。除非为了记账,收入和支出——这些日常生活的流水,她们不会想到她们也曾拥有过笔,更不会想到她们引以为荣的男同学,此刻会在远方的大都市里,因一支新投入使用的高级金笔而怀想起她们,在眼前浮现出她们那红润、质朴、敦厚而善良的面容。
  像一段注定了要流逝的岁月,那支城里亲戚送的珍贵钢笔,还是无情地遗失在故乡的竹林里了。我甚至无法描述出我对世界的绝望心情,因为我的笔丢失了。我循着放学时走过的路,每一条田埂、每一个小沟,每一蓬枯草,一直找到那片竹林里,翻遍了每一片竹叶。许多年过去之后,我才悟出这原来是一种吉兆。那支遗落在故乡草丛和泥土中的笔,吸足了故乡泥土的气息、草木的气息、天地之间的灵气,在我如今的笔下,化作清澈透亮的汩汩清流淌出来,使我不至于变得干枯,像在大都市的人海中被烈日晒干的一条咸鱼。早在1985年,我在诗集《雨季来临》的后记中,就明确地提出过“笔应该插人土地,诗理应走向世界”的响亮口号。
  如今我对于遗失在故乡的那支笔,存在着的不是惋惜而是感激之情了。我深深地知道,一个作家或诗人,仅仅靠汲取墨水是写不出任何东西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学子情
我的歇张小学
笔缘
乡村“塾师”列传
老师
同学
我心悲凉
怕见家信
看电影《留守孩子》
星条旗下《毕业歌》
少年今日初长成
端午一哭

第二辑 骨肉情
灶火,
秋天的絮语
善良
父亲
终身大事
母亲二题
堂叔
堂姑
堂妹
小金
归葬

第三辑 故土情
水稻
旧宅纪兴
屋前宅后
祖坟
祖屋
天井的记忆
一树红霞曾照我
故土苍茫
民如鸟兽
来家吃饭
回家吃饭
民间饮食
荆门乡村的美食
江汉小镇青未了
沙洋:地图上有图钉的地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