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的文脉在哪里
来其
定海奎光阁终于重建了。
2010年底,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我编著的《解读舟山》。该书以每年解读一个“事实”的方式,记录了1950年至2010年的舟山历史。这个“事实”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种现象,或是发端于这一年的某种连续变化,选择的“事实”有大有小,无论大小皆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旨在展现深远的历史意义。选为1968年度“大事”的,是“灰飞烟灭鳌山塔”。鳌山塔就是奎光阁,又叫奎星阁。那一年,有四百余年历史的鳌山塔,在“文革”武斗中被纵火烧毁。
“灰飞烟灭鳌山塔”之所以会被选为1968年度大事,是因为从历史大视角看,鳌山塔不仅仅是一处古建筑,而且是舟山的文脉标志之一。文脉断裂,岂非大事?
由此而论,57年后的今天重建奎光阁,文化意义非同一般。
一
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它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品质,诠释着城市的特色。
文脉是无形的,是负员之魂,虽然文化会不断创新嬗变,但总有些精神一脉相承;文脉又是有形的,潜藏在一些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中。
有形的舟山文脉,究竟有哪些?
1996年,我主编《舟山日报》“大视野”专版时,曾推出“舟山历史文化散记”专栏,专栏中有一文《风雨鳌山塔》,约请原舟山师专校长方牧教授撰写。此文中的一个观点,至今我仍认为是对舟山文脉标志物的最准确阐述:
奎星阁、文笔峰、砚池一组三景,与旧城中心状元桥、大成孔庙(学宫)二度组合构成古代舟山的文化内核,辐射群岛各地,至少能衔接起近一千年的历史人文传统。
鳌山一组景观,虽代有兴废但绵延不绝。
文笔塔最早建起。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昌国县令钱棣建文笔峰于大成殿棂星门之东。明嘉靖四十年(1561),都督卢镗、知县何愈、都指挥李兴建造“文笔”石塔于鳌山,该塔后毁于战乱。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定海知县庄纶渭重建石塔于鳌山最高处,称得上是“一邑之文峰”,所以又称之为“文笔峰”。清末学者朱绪曾,咏赞鳌山和文笔塔:“州南山色尚排衙,一塔凌空笔有花。绘出海天真景象,问谁五色浣云霞。”此塔1973年被拆毁。
定海历史上出现的第二个文脉标志是砚池,元贞元年(1295),由昌国州判官冯京福主持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知县王鼎勋既捐俸薪,又请诸总兵同伙助,谕绅等输钱浚凿之。鳌山景观中,唯砚池在“文革”中幸存下来,1993年6月被定海区政府列为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晚在鳌山登场的奎光阁,史载系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定海县知县王丕显发起兴建,建成后王丕显还撰写了《奎光阁记》。后因年久倾圮,同治十年(1871)廪生林保贤、孙玉瑞等发起重修,翌年春季落成。鳌山奎光阁呈八边形,有三层,建于石质基座之上,一楼于西北方向开正门,二楼、三楼飞檐翘角,四面开窗。阁顶建有塔刹。
若论定海奎光阁的历史,不得不提另一座奎光阁,那就是定海学宫东南角泮池东侧的二层楼式建筑奎光阁。
古代学宫,且与文庙(孔庙)相伴。据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载,学宫最早于唐开元年间修建,但不久就被废弃了。北宋熙宁八年(1075),昌国县令张懿文建学宫于鳌山山麓县治东,名为大成殿。南宋时,学宫迁于鳌山南麓芙蓉洲。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记录道:“淳熙间,王令阮迁于芙蓉洲西。挹秀涵清,气势闳伟,俊人魁士,含章挺生。道原文脉,实系兹殿。”在南宋宝庆《四明志》所附《昌国县治图》上,可清楚地看出在城东一带绘有大片湿地,湿地的湖畔绘有“县学”屋宇图案。这县学,虽只有隙地数亩,但襟山带水,秀气盘结,成为养育昌国学子的福地。清代定海县令缪燧在《重修儒学记》中说:“宋改昌国,迁学于芙蓉洲。绍熙后,文教大昌,人才辈出。”
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