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弦歌铮鸣:定海“两廊一城”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7865162
  • 作      者:
    来其,等
  • 出 版 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定海印象系列”佳作,带你探寻定海独特人文气息。 书中既有对定海往昔的深度挖掘,也有对当下景观的精彩描绘,无论你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还是想领略海岛风光,亦或是探寻特色美食,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满足。翻开它,开启一场定海的文化之旅。
展开
作者简介
来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舟山市文史馆馆员,舟山市作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关于定海古城、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的文化故事,在历史考据和诗意抒情的交织中感受独属于定海的人文气息。
本书涵盖定海古城、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及周边小岛,从历史考据到诗意抒情,全方位展现定海魅力。在“定海古城”中,可寻舟山文脉,了解古城迁徙展复、古街风情;“东海云廊”里,能感受廊上风光、古人故事;“东海百里文廊”呈现历史背影与新景绽放,从文化古迹到美食特色,一应俱全;“小岛”篇章则揭秘自然秘境与美好乡土。
展开
精彩书摘
舟山的文脉在哪里
来其
定海奎光阁终于重建了。
2010年底,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我编著的《解读舟山》。该书以每年解读一个“事实”的方式,记录了1950年至2010年的舟山历史。这个“事实”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种现象,或是发端于这一年的某种连续变化,选择的“事实”有大有小,无论大小皆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旨在展现深远的历史意义。选为1968年度“大事”的,是“灰飞烟灭鳌山塔”。鳌山塔就是奎光阁,又叫奎星阁。那一年,有四百余年历史的鳌山塔,在“文革”武斗中被纵火烧毁。
“灰飞烟灭鳌山塔”之所以会被选为1968年度大事,是因为从历史大视角看,鳌山塔不仅仅是一处古建筑,而且是舟山的文脉标志之一。文脉断裂,岂非大事?
由此而论,57年后的今天重建奎光阁,文化意义非同一般。

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它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品质,诠释着城市的特色。
文脉是无形的,是负员之魂,虽然文化会不断创新嬗变,但总有些精神一脉相承;文脉又是有形的,潜藏在一些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中。
有形的舟山文脉,究竟有哪些?
1996年,我主编《舟山日报》“大视野”专版时,曾推出“舟山历史文化散记”专栏,专栏中有一文《风雨鳌山塔》,约请原舟山师专校长方牧教授撰写。此文中的一个观点,至今我仍认为是对舟山文脉标志物的最准确阐述:
奎星阁、文笔峰、砚池一组三景,与旧城中心状元桥、大成孔庙(学宫)二度组合构成古代舟山的文化内核,辐射群岛各地,至少能衔接起近一千年的历史人文传统。
鳌山一组景观,虽代有兴废但绵延不绝。
文笔塔最早建起。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昌国县令钱棣建文笔峰于大成殿棂星门之东。明嘉靖四十年(1561),都督卢镗、知县何愈、都指挥李兴建造“文笔”石塔于鳌山,该塔后毁于战乱。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定海知县庄纶渭重建石塔于鳌山最高处,称得上是“一邑之文峰”,所以又称之为“文笔峰”。清末学者朱绪曾,咏赞鳌山和文笔塔:“州南山色尚排衙,一塔凌空笔有花。绘出海天真景象,问谁五色浣云霞。”此塔1973年被拆毁。
定海历史上出现的第二个文脉标志是砚池,元贞元年(1295),由昌国州判官冯京福主持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知县王鼎勋既捐俸薪,又请诸总兵同伙助,谕绅等输钱浚凿之。鳌山景观中,唯砚池在“文革”中幸存下来,1993年6月被定海区政府列为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晚在鳌山登场的奎光阁,史载系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定海县知县王丕显发起兴建,建成后王丕显还撰写了《奎光阁记》。后因年久倾圮,同治十年(1871)廪生林保贤、孙玉瑞等发起重修,翌年春季落成。鳌山奎光阁呈八边形,有三层,建于石质基座之上,一楼于西北方向开正门,二楼、三楼飞檐翘角,四面开窗。阁顶建有塔刹。
若论定海奎光阁的历史,不得不提另一座奎光阁,那就是定海学宫东南角泮池东侧的二层楼式建筑奎光阁。
古代学宫,且与文庙(孔庙)相伴。据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载,学宫最早于唐开元年间修建,但不久就被废弃了。北宋熙宁八年(1075),昌国县令张懿文建学宫于鳌山山麓县治东,名为大成殿。南宋时,学宫迁于鳌山南麓芙蓉洲。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记录道:“淳熙间,王令阮迁于芙蓉洲西。挹秀涵清,气势闳伟,俊人魁士,含章挺生。道原文脉,实系兹殿。”在南宋宝庆《四明志》所附《昌国县治图》上,可清楚地看出在城东一带绘有大片湿地,湿地的湖畔绘有“县学”屋宇图案。这县学,虽只有隙地数亩,但襟山带水,秀气盘结,成为养育昌国学子的福地。清代定海县令缪燧在《重修儒学记》中说:“宋改昌国,迁学于芙蓉洲。绍熙后,文教大昌,人才辈出。”
P2-5
展开
目录
卷一 定海古城:舟山的文脉在哪里
舟山的文脉在哪里
迁徙与展复
古城书院弄
古街风韵
定海岛头
两百年前定海城
钞关弄的历史回声
阿爹出门“赚元宝”
定海康白度
定海与香港,一根藤上两颗瓜
他最早提出海岛开通铁路
定海最后一名进士
卷二 东海云廊:廊上自做客,云中独为君
风调雨顺——东海云廊走笔之一
弦歌铮鸣——东海云廊走笔之二
气节如虹——东海云廊走笔之三
遗址公园是个文化精品
云廊竹山段“年代记”
柳永任定海盐官
文昌阁的温度
云顶问茶
卷三 东海百里文廊:历史的背影
岑港三张脸谱,你喜欢哪一张
我在白泉文化层等你
海上河姆渡
虹桥书院与余天锡
经学大师黄式三、黄以周
风从海上来:三毛的故乡行
龙潭老街,聆听岁月的故事
十字街:点点滴滴撩拨你
隆教寺:多了一道照壁
兴善寺:梵音绕梁一千年
穿越岁月沧桑的陈家台墙门
卷四 东海百里文廊:新景如花绽放
重回古樟驿
古窑里的意蕴
绝壁坎速写
海风拂过黄沙秘境
黄泥岙的深情守望
南洞艺谷
茶人谷,隐于野
千年稻花香
鱿鱼十吃
卷五 小岛:秘境和美好乡土
鸟岛:东海的自然秘境
长白岛:时光深处的故乡
里钓岛:石头垒砌的村庄
大鹏岛:古韵悠悠“海上周庄”
刺山岛:我吹过粗野的风
东岠岛:海对面有个露营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