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铁生、梁实秋、汪曾祺、老舍、徐志摩、梁启超、林徽因等10余位现当代文学大家,触动回忆,引燃泪点,回到最初的美好。
2,作家们在书中谈论亲情、友谊、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或直击主题,或慢慢铺叙。在他们的文字里,无一不彰显着对生命、对岁月绵密的体悟与眷恋。
3,民国文人“吵架”生活趣谈。自古文人相轻,让我们看看民国文人之间的“吵架”是怎样的一番场景。让人回味那时、那境文人纯粹的美好。
4,每个人都有去别人家做客“尴尬”的场景,看看名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尴尬的局面。
5,山河远阔,人间烟火,一生很短,要过有趣的人生,要走过人山人海,要览遍山河湖海。
我自人间浪漫,平生事,南北西东。
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必踌躇于过去的半亩方塘。
老舍、徐志摩、鲁迅、夏丏尊、梁启超、朱自清、李广田、黄侃、蔡元培、郑振锋、陆小曼、朱生豪、瞿秋白、郁达夫、林徽因、萧红,华语文坛16位文学大家写给迷茫者的救赎之书。
精选50余篇散文名篇,书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友情、亲情、勇气和真诚。人生路上,我们会遭遇风暴、挫折与创伤,但别慌张,它们终将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和充盈,从而走向生命的辽阔。
看人间,山河远阔,去过有趣的人生,去走过人山人海,去览遍山河湖海,越过人间山水长。
放下与执着 史铁生
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断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我发现我有点儿狡猾了,明知那是句佛家经常的教诲(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也不专指索命的器具,是说一切迷执),却佯装不知。佯装不知,是因为我心里着实有些不快;可见嗔心确凿,是要放下的。何致不快呢?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
既知嗔心确在,就别较劲儿。坐下,喝茶,说点儿别的。可谁料,一晚上,主张放下的几位却始终没放下旧怨,那时谁把谁怎样了吧,谁和谁是一派的吧,谁表面如何其实不然呀,等等。就不说这“谁”字具体是指谁了吧,总归不是“他”或“他们”,就是“我”和“我们”。
所以,放下什么才是真问题。比如说:放下烦恼,也放下责任吗?放下怨恨,也放下爱愿吗?放下差别心,难道连美丑、善恶都不要分?
放下一切,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总不会指着什么都潇洒地说一声“放下”,就算有了佛性吧?当然,万事都不往心里去可以是你的选择,你的自由,但人间的事绝不可以是这样,也从来没有这样过。
举几个例子吧:是执着于教育的人教会了你读书,包括读经。是执着于种田的人保障着众人的温饱,你才有余力说“放下”。惟因有了执着于交通事业的人,老友们才得聚来一处喝茶。若无各门各类的执着者,咱这会儿还在钻木取火呢,还是连钻木取火也已经放下?
错的不是执着,是执迷。有些谈佛论道的书中将这两个词混用,窃以为十分不妥。“执迷”的意思,差不多是指异化、僵化、故步自封、知错不改。何致如此呢?无非“名利”二字。但谋生,从而谋利,只要合法,就不是迷途。名却厉害;温饱甚至富足之后,价值感,常把人弄得颠三倒四。谋利谋到不知所归,其实也是在谋名了——优越感,或价值感。价值感错了吗?人要活得有价值,不对吗?
价值和价格的差距本属正当。但这差距却无从固定,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当然这并非坏事,这正是经济学所赞美的那只市场的无形之手。可这只手,一旦显形为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旦与认钱不认货的媒体相得益彰,事情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只要广告深入人心,东西好坏倒不要紧了——好也未必就卖得好,不好也未必就卖不好。是呀,倘那无形或有形的手也成了商品,又靠谁来调节它呢?价格既已不认价值这门亲,价值感孤苦无靠去拜倒在价格门下,也就不是什么难解的题。而这逻辑,一旦以“更高、更快、更强”的气势,超越经济,走进社会各个领域,耳边常闻的关键词就只有利润、码洋、票房和收视率了。另有四个词在悄声附和:房子、车子、股市、化疗。此即执迷。
而“执着”与“执迷”不分,本身就是迷途。
这世界上有爱财的,有恋权的,有图名的,有什么都不为单是争强好胜的。人们常管这叫欲壑难填,叫执迷不悟,都是贬义。但爱财的也有比尔•盖茨,他既能聚财也能理财,更懂得财为何用,不好吗?恋权的嘛,也有毛遂自荐的敢于担当,也有种种“举贤不避亲”的言与行,不对吗?图名的呢?雷锋,雷锋及一切好人!他们不图名?愿意谁说他们没干好事,不是好人?不过是不图虚名、假名。争强好胜也未必就不对,阿姆斯特朗怎么样,那个身患癌症还六次夺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人?对这些人,大家怎么说?会说他执迷?会请他放下吗?当然不,相反人们会赞美他们的执着——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矢志不渝,都是褒奖。
主张“一切都放下”,或“执着”与“执迷”分不清,是否正应了佛家的另一个关键词——“无明”呢?
“无明”就是糊涂。但糊涂分两种。一种叫顽固不化,朽木难雕,不可教也,“无明”应该是指这一种。另一种,比如少小无知,或“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不能算“无明”,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成长壮大的起点。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已然是大智慧了。
后一种糊涂,是错误吗?执着地想弄明白某些尚且糊涂着事物,不应该吗?比如一件尚未理清的案件,一处尚未探明的矿藏,一项尚未完善的技术、对策或理论。这正是坚持不懈者施才展志的时候呀,怎倒要知难而退者来劝导他呢?
严格说,我们的每一步其实都在不完善中,都在不甚明了中,甚至是巨大的迷茫之中,因而每时每刻都可能走对了,也都可能走错了。问题是人没有预知一切的能力,那么,是应该就此放下呢,还是要坚持下去?设想,对此,佛祖会取何态度?干脆“把一切都放下”吗?那就要问了:他压根儿干嘛要站出来讲经传道?他看得那么深、那么透,干嘛不统统放下?他曾经糊涂,曾经烦恼,但他放得下王子之位却放不下生命的意义,所以才有那锲而不舍的苦行,才有那菩提树下的冥思苦想。难道他就是为了让后人把一切都放下,没病没灾然后啥都无所谓?该想的佛都想了各位就甭想了,该受的佛都受了各位就甭再受了,该干的佛也都干了各位啥心也甭操了——有这事儿?恐怕,盼望这事儿的,倒是执迷不悟。
可是,哪能谁都有佛祖一样的智慧呢?我等凡人,弄不好一错再错,苦累终生,倒不如尘缘尽弃,早得自在吧。可是,怕错,就不是执着?怕苦,就不是执着?一身享用着别人执着的成果,却一心只图自在,不是执着?不是执着,是执迷!佛祖要是这般明哲保身,犯得上去那菩提树下饱经折磨吗?
偷懒的人说一句“放下”多么轻松,又似多么明达,甚至还有一份额外的“光荣”——价值感,却不去辨别什么要放下、什么是不可以放下的,结果是弄一个价值虚无来骗自己,蒙大家。
老实说,我——此一姓史名铁生的有限之在,确是个贪心充沛的家伙,天底下的美名、美物、美事没有他没想(要)过的,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是他多病的原因。不过,此一史铁生确曾因病得福。二十一岁那年,命运让这家伙不得不把那些充沛的东西——绝不敢说都放下了,只敢说——暂时都放一放。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暂时都放一放”,绝非觉悟使然,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先哲有言:“愿意的,命运领着你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你走”。我就是那“不愿意”而被“拖着走”的。被拖着走了二十几年,一日忽有所悟:那二十一岁的遭遇以及其后的二十几年的被拖,未必不是神恩——此一铁生并未经受多少选择之苦,便被放在了“不得不放一放”的地位,真是何等幸运的事情!虽则此一铁生生性愚顽,放一放又拿起来,拿起来又不得不再放一放,至今也不能了断尘根,也还是得了一些恩宠的。我把这感想说给某位朋友,那朋友忒善良,只说我是谦虚。我谦虚?更有位智慧的朋友说我:他谦虚?他骨子里了不得!这“了不得”,估计也是“贪心充沛”的意思。前一位是爱我者,后一位是知我者。不过,从那时起,我有点儿被“领着走”的意思了。
如今已是年近花甲。也读了些书,也想了些事,由衷感到,尼采那一句“爱命运”真是对人生态度之最英明的指引。当然不是说仅仅爱好的命运,而是说对一切命运都要持爱的态度。爱,再一次表明与“喜欢”不同,谁能喜欢坏运气呢?但是你要爱它。 就好比抓了一手坏牌,你骂它?恨它?耍着赖要重新发牌?当然你不喜欢它,但你要镇静,对它说“是”,而后看你如何能把这一手坏牌打得精彩。
大凡能人,都嫌弃宿命,反对宿命。可有谁是能力无限的人吗?那你就得承认局限。承认局限,大家都不反对,但那就是承认宿命呵。 承认它,并不等于放弃你的自由意志。浪漫点儿说就是:对舞蹈说是,然后自由地跳。这逻辑可以引申到一切领域。
所以,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 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放不下前者的,必至贪、嗔、痴。连后者也放下的,难免还是贪、嗔、痴。看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人,怎么可能会爱命运?不爱命运,必是心中多怨。怨,涉及到人即是嗔——他人不合我意,涉及到物即是痴——世界不可我心,仔细想来都是一条贪根使然。
目 录
第一章 人生是清醒地穿过梦境
合欢树 史铁生
放下与执着 史铁生
我的几个房东 老舍
我的祖母之死 徐志摩
论青年 朱自清
试炼 夏丏尊
钱的教育 梁实秋
关于女子 徐志摩
第二章 随着日子往前走,总有新的故事值得期盼
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
有了小孩以后 老舍
我的理想家庭 老舍
人生的趣味 梁启超
美术与生活 梁启超
守旧与“玩”旧 徐志摩
背影 朱自清
泰戈尔在我家 陆小曼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第三章 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会有新的快乐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
随着日子往前走 陆小曼
江城半日记 李广田
花潮 李广田
致沈从文 林徽因
养花 老舍
宴之趣 郑振铎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 林徽因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
祖父死了的时候 萧红
第四章 何须多虑盈亏事,终究小满胜万全
人间 史铁生
闹市闲民 汪曾祺
我爱你像爱一首诗一样 朱生豪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
读书 老舍
三个无聊人 萧红
猫 老舍
平凉 张恨水
希望 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第五章 人间总有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
意志 蔡元培
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 蔡元培
中国哲学史( 节选) 冯友兰
量守庐讲学二记 黄侃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谈“博” 而“精” 梁思成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一封信 郁达夫
第六章 生活要尽心,也要随心,更要开心
当幽默变成油抹 老舍
想北平 老舍
有钱最好 老舍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病后杂谈 鲁迅
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 鲁迅
文人 瞿秋白
心灵之感受 瞿秋白
窗子以外 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