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灾害管理整合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2730
  • 作      者:
    陶鹏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陶鹏,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博士后,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灾害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灾害管理、风险理论与治理、灾变与群体行为、社会保障与政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转型期中国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背景之下,灾害管理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融通将成为重要推动力量。《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丛书: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灾害管理整合研究》立足于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将组织适应、群体脆弱性、灾害文化等社会要素纳入到灾害管理研究之中,构建了灾害社会科学整合研究话语体系,并对灾害动力学做了社会科学演绎,进而深化了对灾害社会属性的认知,从社会脆弱性视角探索和把握了灾害生命周期内的相关客观社会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基于“危机”概念视角的灾害社会科学整合研究。有些学者开始寻找一些中层概念以解决新形势下灾害认识分歧,力图将灾害研究引入整合研究模式中,其中,波恩以危机概念为基础的整合研究最具代表性。波恩提出以危机作为事件后果的程度界定的中层概念,并将灾害视为“危机变坏的结果”(crisis gone bad);认为很多事件的发生并没有达到社会功能中断的程度,却同样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比如恐怖主义袭击,使用危机这样的中层概念就很容易将其纳入灾害研究。波恩还认为,危机发生的原因没有明确起点,而是根植于社会背景之中,微观上可以是人为错误,宏观上可以是复杂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换言之,危机的发生被认为是受到个人错误、组织问题以及环境变迁的作用,而这些要素的作用过程则需要研究者更多地从政策与组织层面进行分析。①波恩基于政治-行政视角试图弥合灾害社会学研究与危机管理研究的长期分野,寻找二者在研究概念、方法、对象上的交叉。
  最后,基于“风险一危机”转化范式的灾害社会科学整合研究。这就是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正在努力进行的工作。我们在继承波恩关于危机与灾害关系的处理基础上,提出了“风险一灾害(突发事件)一危机”的演化机理,揭示风险、灾害与危机之间的连续统属性,并注重对灾害、危机的前端即“风险”环节的分析,认为灾害、危机的发生根源于风险之中,风险被理解为一种不确定性。通过这样的研究,企图挑战自然灾害长期以来主导灾害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现实格局,通过多种类型突发事件作为风险最终转化为危机的触点,打破灾种之间的学科界限并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①在此基础上,又在“风险-灾害-危机”转化理论模型架构中增加了社会脆弱性概念,将社会脆弱性与触发因素共同视为风险-危机转化的“催化剂”与基本条件。社会脆弱性概念的加入,使灾害更具有管理内涵,使灾害逻辑叙事与灾害管理政策实践互通。社会脆弱性与灾害风险易感性正相关,它可以由政治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文化脆弱性构成,针对其构成要素的干预正是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而针对其构成要素的研究则呈现出灾害研究学科多面向性。②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风险
二 危机
三 灾害
四 灾害脆弱性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灾害社会科学研究历史与范式变革
二 灾害的脆弱性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理念与视角
一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核心概念
二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理论模型
一 “风-危机”转化模型
二 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金字塔结构”模型

第三章 组织脆弱性:官僚制与组织灾害适应
第一节 现代灾害管理组织及其特征
一 从社区走向行政的灾害管理模式
二 官僚制:现代灾害管理组织特征
三 诊断官僚制:来自灾害管理研究领域的争论
第二节 情境差距与组织适应
一 情境差距
二 组织适应类型
三 灾害管理周期与组织适应
第三节 灾害的组织适应局限
一 组织灾害适应过程模型
二 风险感知因素
三 结构资源因素
四 功能目标因素

第四章 群体脆弱性:脆弱性分布及其过程
第一节 理解群体脆弱性
一 灾害: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
二 风险分配抑或脆弱性分布
三 自然与社会过程:群体脆弱性分布的两种形式
四 群体脆弱性的分布要素
第二节 群体脆弱性与灾害过程
一 防灾减灾与群体脆弱性
二 灾害恢复与群体脆弱性

第五章 文化脆弱性:灾害文化影响与适应
第一节 灾害、文化与脆弱性
一 灾害研究的文化范式转向
二 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面向
第二节 文化脆弱性与灾害周期
一 风险文化与防灾减灾
二 灾害迷思与灾害反应
三 社会学习与灾害恢复

第六章 灾害管理的重构:认知与话语
第一节 灾害概念再认识:概念结构与结构化概念
一 危险源
二 关系链
三 结果
第二节 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灾害链与危机政治
一 框架建构:危机政治与灾害链的结点
二 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类型学分析:三类灾害链作用
第三节 社会脆弱性:一种灾害动力学演进分析的新话语
一 灾害动力学:传统视阈与新视角
二 理解灾害事件:基于社会脆弱性的话语方式

第七章 灾害管理的重构:管理与政策
第一节 组织灾害恢复力建设
一 动态治理:树立灾害管理新系统观
二 规范与自发之间的平衡:走向灾害恢复力组织的变革之道
三 组织灾害适应管理:应急管理体系非理性扩张及优化
第二节 群体灾害恢复力实现
一 宏观战略:非脆弱性社会发展导向
二 群体脆弱性消减机制与服务:以社会管理为手段
三 群体灾变社会过程与管理政策设计:以灾害公共预警为例
第三节 灾害社会恢复力的文化培育
一 灾害文化:灾害恢复力建设的重要维度
二 减灾文化:作为防灾减灾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 反迷思文化:灾害危机传播与研究的历史使命
四 问责文化:灾害社会学习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