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 总第2期)》:
具体言之,在早期,无论研究主题是否关乎性别或女性经验,女性都比男性更倾向于选用质性方法;后期,随着更精细的量化分析技术普及、数据的公开与易获得,女性开始涉足男性传统研究领域(如职业、高等教育),而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守门者”会有(无)意识地将方法或选题不符合主流要求的文章从主流刊物上分流出去,从而最终改变了早期在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上的关联。所以,部分文章以主流倡导的定量方法来研究相对新颖但少见的性别话题,这样似乎更符合大众编辑与读者的口味,同时也提高文章在权威刊物上的发表概率。
那么,比照我国的研究方法现状,量化研究如火如荼、质性研究方兴为艾,其间既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研究方法的影响轨迹,亦可觉察到我国对舶来方法本土化的因地制宜。严格说来,无论是方法还是理论,中国的社会学都受到西方社会学的极大影响甚至是“全盘移植”。但是,从源头上来说,文化土壤的差异可能会造成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貌合神离”或“转向”。西方社会崇尚科学,从孔德时期社会学被冠以“社会物理学”之名,到如今数理统计学的蓬勃发展,西方社会学都向我们展示了向追求普遍规律与精准定位的自然科学靠拢之决心,因此,量化研究不仅仅是必经之地,更可能是不可或缺的终极归宿。然而,中国社会则充满了辩证与人文气息,无论是“观一发而知全身”的传统中医,还是早期社会学(或人类学)诸如《江村经济》《金翼》等田野调查式的努力,无不体现了对于“价值理性”“情境理解”“整体观”等中国传统思维的内在呼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