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依据社会的需求,现已有一大批大学生加入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不计报酬,帮助扶贫;他们热情奔放,奉献互助;他们胸怀四野,爱及八荒。
志愿活动给他们一个发挥出自己满腔热情的机会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但也就是在这种服务过程中,由于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不清,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来自大学生志愿者的问题
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主流是好的,在现在的志愿活动中,虽然他们对于志愿活动已有一部分了解,但仍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认清志愿服务的实质。他们认为志愿服务只是一项“形式主义活动”,只喊着“学雷锋”的口号,而不去切实地做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
这种错误的认识无疑削弱了人们对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有一小部分人的看法是参加志愿活动就是参加慈善活动,这种思想也大大缩小了志愿服务的范围。
二、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以及形式总体上还不够理想,组织者的创新性不够,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容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意识、竞争观念、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等培养内容。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少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工作的连续性又由于组织者的责任义务不够明确,会导致实践活动无法深入落实。不少学校志愿服务不够稳定,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教育内容变化无常难以对学生的某一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2.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常常被忽视
不少志愿活动是由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安排落实,多为院系或班级活动,其中缺少协调与沟通,缺少宣传与动员,这种类似摊派任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志愿服务的“自愿”原则。
(二)志愿活动缺少相应的机制
在一些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动中,往往组织者会用很大的力度进行宣传,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事情做好做坏一个样。许多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激励机制被称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则”,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又怎能发挥出一个人的真正潜力?一个完整的机制,会使一个工作者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甚至会比被激励前多出很多倍。我们大胆地推测,如果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一定会开拓出全新局面。
(三)大学生志愿活动缺少健全的组织机制
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模式主要是由上到下,逐层领导。高校的志愿者活动主要由上级团组织领导,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通常由三级构成:校级志愿活动指导中心、各院系的志愿者组织、基层志愿者小组。在这种模式下,不少志愿服务活动由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落实,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的环节,这种类似于硬性摊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志愿活动“自愿”的基本理念,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使活动失去吸引力,对活动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