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75788
  • 作      者:
    (美)约翰·海达德(John Haddad)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鲜为人知的美国建国早期对中国的理解及早期中美百年关系。

  作者讲述当时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包括外交官、商人、传教士、汉学家等等,从中可见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热烈的想象和固执的偏见,这个年轻的民族想看中国,却始终雾里看花、看不明白。因为地理上的阻隔和文化上的隔阂,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好坏参半;但无论好坏,均有扭曲。

  作者深信,在小说、电影、布道词、戏剧、博物馆藏品和绘画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于是采取了与传统不一样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美国的文化著作和产品,探察博物馆藏品,研究中国人的展示、传教士的著作、瓷器上的形象、茶叶店的广告、大量的绘画、公开的讲演、旅行的杂记和世界博览会。让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到19世纪美国的多元文化。

  本书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谷登堡电子书奖。

展开
作者简介

  约翰·海达德(John Haddad),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哈里斯分校执教,任副教授,专攻美国研究,曾在中国天津和香港大学执教,代表作有两部曲《中国传奇:美国文化里的中国形象建构》(2008)和《初闯中国:美国人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2013)。两本书都涉及中美关系史。其中《中国传奇》获美国历史学会谷登堡电子书奖。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著作和译作约60种,逾1,500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1784年,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和最古老的国家在广州相遇,互不相识。彼时,美国建国已过8年,一个年轻好奇的民族犹如蛮撞冒险的小伙子,驾着“中国皇后号”商船,驶向万里之外、一无所知的“契丹中国”(Cathay);彼时,年迈的中华帝国傲视天下,自称天朝,完全封闭,仅留广州这一条小小的门缝,所谓“一口通商”……

  在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个一百年里,这个年轻的国度是如何雾里看花,却以热烈的想象和固执的偏见认识东方古老的天朝帝国的?本书将从文化角度考证两国之间外交、商务、宗教等活动,并以纪传方式讲述当时一些重要人物如范百澜(商人和外交官)、内森?邓恩(商人)、顾盛(外交官)、约翰?彼得斯(工程师和外交官)、乔治?韦斯特(画家和外交官)、卫三畏(汉学家、博物学家和传教士)等人的故事,借以反映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

  这是关于中美关系一百多年的传奇,也是精彩的文化交流旅程。当你捧起此书,你将邂逅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因为地理上的阻隔和文化隔阂,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好坏参半,夸张扭曲。你不仅了解到美国人对中国的感觉,而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到19世纪美国的多元文化。《尘封的历史书系·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谷登堡电子书奖。

展开
精彩书摘

  先说一件旗开得胜的事件。1784年2月22日,气温升高,纽约的东河终于解冻,打开了这个商务航道。“中国皇后号”可以启航开往广州了,美中贸易正式启动。除了西洋参和西班牙银币外,这艘船还承载着美国商人的梦想。他们在与中国通商中看到财富积累的广阔潜力。他们的梦想果然实现了。1785年返回时,船上卸下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纽约和费城的市场,中国商品有茶叶、本色棉布和瓷器。然而,“中国皇后号”带回国的中国信息却寥寥无几,因为船长和船员看到的中国国土微乎其微,仅仅是广州港那一小块商务区。虽然缺乏有关中国的知识,这艘船却输入了梦想。因为许多中国商品带有中国田园诗形象的徽记,所以美国顾客喜欢梦想,中国是一个传奇式国家,瑰丽无比。许多美国商船尾随“中国皇后号”驶往广州,到19世纪末,1785中国美好形象的涓涓细流壮大成滚滚洪流了,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将要再现这一盛况。

  再说一次失败。1794年,范百澜上北京去朝见乾隆皇帝。正值严冬,但这位荷兰-美国使节颇能忍受,因为他胸怀的梦想是考察并详细记述中国。他沿途留意看风景,观察动植物、乡村城镇和人民。这一切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美丽源泉。彼时,中国走向繁荣的脑子里一个宏大的谜团。可靠信息的匮乏主要是源于清政府对西方的限制政策。范百澜1794年朝觐了乾隆皇帝,但直到此前的1760年,乾隆皇帝还把西方商人限制在华南海边的广州,以期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维持在最低限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范百澜知道,使节的身份使他拥有西方人罕有的机会。他决心充分利用这一身份。使团北上时,他尽量用文字和素描捕捉眼见的一切。两年之后迁居费城时,他把沿途的见闻、中国画、动植物标本和文化制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收藏,在费城展出。他在美国土地上建构的中国非常地道,参观者觉得,他们神奇地被带进了远东。如此,美国人终于有了一个喜欢去的受教育场所,这是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的国家。终于,中国不再神秘莫测了。

  或者要问,中国曾经是神秘莫测的国家吗?范百澜的展览馆有一个问题:只有少数富贵人去参观过。展览馆时间短,只在1796年夏季几个月开放,而且馆主并不用心致力于教育普通人——访客多半是费城的科学精英。末了,这批宏大的收藏品来去匆匆,未能引起公众注意,持久影响就微乎其微。这确乎是重大的失败。范百澜忽视传播知识,使异乎寻常理想化的形象攫住流行的幻想。换言之,展览馆有限的影响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19世纪初中国田园诗式的、甚至空想荒诞的中国形象变本加厉地传播开来。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何道宽)

中文版序(海达德)

汉语拼音及注释说明

绪论

第一章 仙那度:使节来朝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穿越中国

第三节 范百澜觐见皇帝

第四节 搜求珍奇

第五节 “中国休闲居”

第六节 美国的首场中国展览会

第七节 范百澜的颓废与破落

第八节 小结

第二章  传奇的家庭生活:美国人重建想象中的中国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中国外销瓷

第三节 英国的柳树图案瓷

第四节 中国水彩画

第五节 真实的中国?

第六节 游人观感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追求中国效应:市场营销里的中国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中国女士“阿芳妹”

第三节 茶叶贸易

第四节 印制的广告

第五节 茶叶店的陈设

第六节 茶叶店用中国人促销

第七节 对华贸易传奇时代的结束

第八节 小结

第四章  迷你中国:内森?邓恩的中国展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邓恩的赌注

第三节 一个理念的萌生

第四节 邓恩的收藏方法

第五节 在宾州建中国博物馆

第六节 “东方生活全景展”

第七节 在展品中学习

第八节 参观者的回应

第九节 到英国展出

第十节 小结

第五章 浮动的民族志:“耆英号”帆船的神奇之旅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从中国到纽约

第三节 纽约人起初欢迎“耆英号”

第四节 中国的声誉一落千丈

第五节 中国形象的马戏化

第六节 中国船员的解脱:冲突、逮捕、庭审与返乡

第七节 “耆英号”的落幕:纽约——波士顿——伦敦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上帝未遗忘的中国:卫三畏的《中国总论》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早年岁月

第三节 在中国传教

第四节 内心和外表的自负,中西皆同

第五节 上帝的攻城棰

第六节 返乡之旅

第七节 在美国的新使命

第八节 靠讲演改变美国人心

第九节 《中国总论》

第十节 宗教为目标,科学为手段

第十一节 卫三畏的魔弹:传教

第十二节 小结

第七章 顾盛外交的文化成果:彼得斯的中国博物馆和韦斯特的中国全景图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出使准备

第三节 顾盛和彼得斯在中国

第四节 彼得斯的中国博物馆

第五节 观众的回应

第六节 “巴纳姆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

第七节 乔治?韦斯特在中国

第八节 韦斯特的中国全景图

第九节 小结

第八章 中国的丑陋面:贝亚德?泰勒的亚洲游记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立竿见影”的相面术

第三节 太平天国时的中国游记

第四节 “一路凯歌,宛若英雄”

第五节 泰勒的中日比较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传统中国与美国佬式的中国:百年庆典博览会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准备展品与布展

第三节 服装的重要性

第四节 中国馆的围墙

第五节 进入中国馆

第六节 满大人与机器

第七节 参展人成为展品

第八节 在边界上调情:三部小说

第九节 美国佬式的中国人

第十节 小结

结束语

注释

文献

人名对照表

谢辞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