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拉丁美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贡献与地方实践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760231
  • 作      者:
    张青仁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青仁,男,苗族,湖南麻阳人,副教授,国家民委区域国别基地“拉丁美洲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兼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拉美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拉丁美洲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基地“拉丁美洲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基地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联合发起人、研究员、《拉丁美洲研究》审稿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学术著作《末世太阳:一个印第安城镇的变迁、动荡与抗争》,商务印书馆2021年。《行香走会: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北京香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年。论文1.《拉丁美洲的萨满教:断裂的文明与打碎的罐》2.《人类学参与区域研究的历史逻辑》3.《墨西哥恰帕斯田野研究省思》4.《民众主义与世界民俗学的浮沉》5.《新自由主义秩序下墨西哥土著居民的发展困境评析——以索盖人抗争格里哈尔瓦河水电开发事件为例》6.《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当代中国的节日生态》7.《社会动员、民族志方法与全球社会的重建——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8.《殖民主义遗迹与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遗产化运动》9. 《宗教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建构——一项对墨西哥天主教历史变迁的人类学研究》10. 《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问题及其治理失效的原因》科研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墨西哥新自由主义民族政策及其实践困境研究,项目编号:18CMZ035,2018年-2022年。2.文化部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规划方案编制,项目编号:ZXXM2015004,2015-2016年。3.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北京香会研究,项目编号:14WYC063,2014-2016年。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拉丁美洲的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以墨西哥为例,项目编号:2018-GMD-053,2018年-2019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3-GMH-016结项成果。本书基于对拉丁美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拉美国家对《公约》贡献和学术观点的梳理,选择拉丁美洲代表性国家墨西哥、秘鲁为重点,对拉丁美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贡献与地方性实践进行研究。
   拉丁美洲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行动的热点区域,这得益于拉美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拉美国家对非遗保护行动的积极参与。本土文明的悠久历史,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及拉丁美洲国家本土发展道路的探寻,形塑了这一区域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止2024年7月,拉美国家共有82项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与全球化对拉美国家持久的侵袭、掠夺与渗透,在相当程度上激起了拉美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的生成,使得拉美国家较早开始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保护。拉美国家对本国文化传统的保护,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后,拉丁美洲多个国家加入《公约》,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超越国家的层面,拉美国家也在非遗的跨国传播、区域协作和文化外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在文化成为世界冲突重要来源的当下,对拉美国家非遗保护区域实践的深度研究,对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的历史、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的方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发展的路径,增进中拉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打破非遗本体研究和非遗的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藩篱,以知识贡献与地方实践为抓手,梳理非遗保护在拉美兴起的过程,讨论拉美社会对非遗保护的知识贡献。基于对拉美不同国家的实地田野,关注拉美国家如何在制度层面上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地方社区中推进非遗保护。本研究力求在为我国非遗保护提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增进中拉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文化滋养。
   本书的资料来源有三。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本课题详细搜集了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文件,并对拉美本土学者非遗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次,田野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团队于2017年至今先后多次在墨西哥、秘鲁和阿根廷开展实地田野。此外,项目参与者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对秘鲁文化部、库斯科文化中心进行调研,并对库斯科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坎特利亚的保护进行了深度调查。

全书共四部分:
1.绪论部分,从宏观层面,梳理非遗保护在拉丁美洲兴起的历史以及拉美国家非遗保护的制度建设,呈现拉美国家在《公约》制定的知识贡献,梳理拉美学界对非遗保护的基本观点,阐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与主要结构。

2.上篇,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理念与实践。

3.下篇,秘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理念与实践。

4.结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架起中拉文明互鉴桥梁。

   本书作者多年沉浸于拉丁美洲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专业性强,且本书研究资料扎实,着眼于当下“非遗”和“文明共建”热点问题,出版该书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学术意义。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拉丁美洲国家非遗保护的历史简述 4
二、拉美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属性的认知 20
三、拉美学界对非遗保护社会意义的认知 31
四、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框架和资料来源 42

上篇
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理念与实践
一、民族主义与墨西哥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 50
二、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9
三、官方主导: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 65
四、活态遗产:墨西哥学界关于非遗保护的主张 91
五、有声档案:口头传统整体性保护的实践探索 110

下篇
秘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理念与实践
一、秘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 126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秘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 144
三、活态遗产、剧目思维与为我所用:秘鲁学界对非遗保护的认知 156
四、整体性保护的实践路径:对饮食文化空间皮坎特利亚保护的田野调查 169

结语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依托深化中拉文明交流互鉴
一、在现代化进程中理解拉丁美洲的非遗保护实践 203
二、拉丁美洲非遗保护实践的特征与格局 207
三、以非遗保护为桥梁谱写新时代中拉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210

附录一 殖民主义遗迹与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遗产化”运动 215
附录二 拉美国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列表 229
附录三 拉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与拉丁美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中心(CRESPIAL)成员国名单 239

参考文献 241
主要翻译对照表 259

后记 27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