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探索印度饮食文化:本书从史前时代到现代,全面梳理了印度饮食文化的演变,揭示了宗教、种姓制度、气候和殖民历史对印度美食的深远影响。
2. 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书中不仅介绍了印度美食,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让读者了解印度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生动的图文与食谱:全书图文并茂,包含许多令人垂涎的印度地方美食食谱,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印度美食的魅力。
4. 权威作者的专业解读:作者珂琳·泰勒·森是印度饮食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她的研究深入浅出,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印度饮食世界。
5. 全球视野下的印度美食:书中不仅关注印度本土的饮食文化,还探讨了印度美食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展现了印度美食的全球化进程。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七大的国家,印度拥有多元的气候型态与土壤环境、种族与语言、宗教与教派、种姓与阶级、习俗──以及饮食文化。本书追溯历史上的印度饮食,纵观史前时代至今的历史、社会、宗教与哲学发展。印度跟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相比,更看重食物的意义,视之为身分认同的标记物。宗教信徒各有饮食戒律。住在这座次大陆上的人民们,看遍各式各样的节庆盛宴、伴随生命重要事件的筵席场面,也熟稔各种出于修行或医疗因素的斋戒。
(印度)就像一张古老的羊皮纸,覆写了一层又一层的思想与幻想,但没有哪一层能将之前的内容完全盖住或者擦掉……尽管从外表看来,我国人民纷繁多样,不可胜数,但到处又都有一种宏大的统一感,从遥远的过去便将我们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无论怎样的政治命运或不幸降临到我们身上。
——贾瓦哈拉尔 ·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1946年)
印度一贯被称作一个世界,而非一个国家。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第二大国,国土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多样的气候与土壤、种族和语言、宗教与教派、部落、种姓阶级、习俗,还有饮食。有时,人们从语言族群多样性方面比较印度和欧洲——但是你想象一下,一个有八门宗教(其中四门诞生于本土)的欧洲,每门宗教都有自己的禁忌。正如马克 · 吐温观察到的那样,“在宗教方面,所有国家都是乞丐,只有印度一个百万富翁”。
自古以来,外国旅行者就赞叹这片土地作物丰裕。原产于印度的植物包括黑豆(urad)、绿豆(mung)、红扁豆(masur dal)
等各类扁豆,粟,茄子,多种根茎类作物,南瓜,瓠瓜,芒果,菠萝蜜,柑橘,姜,姜黄,罗望子,胡椒,荜茇。印度还是家鸡的故乡。这些食材至今依然是众多印度人的主食。
但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全球经济体之一。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河谷文明开始,印度就是一张庞大的海陆贸易网络的中枢,阿富汗、波斯、中亚、中东、非洲、中国、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各种植物、食材、菜品和烹饪技法往来通衢。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东南亚、朝鲜和日本,改变了这些国家的饮食习惯。后来,欧洲人带来了西半球和其他地方的植物,包括番茄、菠萝、腰果、马铃薯和辣椒。借用尼赫鲁的话,印度饮食好比一张羊皮纸,前面提到的那些事物在上面覆写了一层又一层,而没有哪一层将过去的饮食完全盖住或者擦掉。鉴于这种多样性,发掘印度饮食的标志性特点和这些特点的演变过程,探究是否存在一种全体印度人共通的饮食文化,这便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事。本书将结合历史、社会、宗教和哲学发展的背景,追溯从史前时代至今的印度饮食史,从而探讨上述问题。本书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但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因为许多印度古代著作的成书时间只能精确到百年乃至千年的尺度。一位学者写道:“对研究浩如烟海的印度史诗和神话文献的人来说, 最稀罕的礼物之一便是日期。”
食物的宗教、伦理和哲学意义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在印度,食物被赋予了身份标识的含义,程度超过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由“你吃什么食物,就是什么人”可推得,“你是什么人,就吃什么食物”。佛教徒、耆那教徒、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都有自己的饮食规定和禁止。为了庆祝节日和人生转折点而开宴会,为了精神和医疗原因而斋戒,这都是次大陆上的普遍做法。
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饮食与健康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食疗是阿育吠陀(Ayurveda,印度医学)和尤纳尼(Unani,伊斯兰教医学)的主要手段。如今,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许多阿育吠陀疗法与药材的效力。
本书采用的信息来源包括:远古时代的考古发掘报告,经文、哲学著作或规则书(shastras),阿育吠陀文献,憍底利耶(Kautilya,又作Chanakya)的《利论》(Arthashastra),印度教史诗,泰米尔人的桑格姆文学(Sangam)和其他诗作,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的外国人游记,回忆录。最早的简略“菜谱”——《心之乐》(Manasollassa)、《利民论》(Lokopakara)、《厨经》(Supa Shastra)和曼杜城(Mandu)苏丹所用的配有精美插图的《美馔之书》(Ni’matnama)——直到12世纪才开始出现。尽管这些著作能让我们对当时的食物和用餐方式有一个大致了解,但菜品的确切详细制作方法却付诸阙如。人类学家阿尔琼 · 阿帕多拉伊(Arjun Appadurai)写道:
宏大的印度教传统中缺少了饮食文化的基础形式,也就是菜谱……尽管印度教法律、医学或哲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用餐和供餐的文字,谈论烹饪却少得出奇……在传统印度教思想中,饮食主要事关伦理或医疗。
由于物理和文化层面的多样性,印度不仅仅有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根据地域、宗教和社会差异有多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种类之多,本书或者任何一本书都无法遍历。英国官员和作家大体上忽视印度的地域差异和国内食物消费,历史学家也相对关注较少。食物研究基本上交给了人类学家,而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所说,同行们已经发展出了一套“令人惊叹的庞大概念工具,可以脱离历史背景来谈论食物”。
迄今为止,研究印度饮食之道的最全面著作是K. T. 阿查亚教授(Professor K. T. Achaya)那本精彩的《印度饮食历史手册》(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Indian Food,1994)及其配套读物《印度饮食历史词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ndian Food,1998)。我有一件憾事,就是自己去印度的时候从未与阿查亚教授谋面。印度饮食研究者也受惠于奥姆 · 普拉卡什教授(Professor Om Prakash)《古印度饮食:从远古到公元1200年前后》(Food and Drinks in Ancient India: From Earliest Times to C.1200 AD,1963)一书中的梵语文献编译段落。“参考资料节选”中还列举了其他有价值的文献。
序 言 1
第一章
气候、作物与史前史 5
第二章
仪式时代
(公元前1700年至前1100年) 34
第三章
弃世传统与素食主义
(公元前1000年至前300年) 50
第四章
全球化印度与新正统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 79
第五章
新的宗教潮流与运动:宴会与斋戒
(公元500年至1000年) 101
第六章
食品与印度医生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600年) 130
第七章
中世纪:《心之乐》《利民论》与地方菜
(公元600年至1300年) 153
第八章
德里苏丹国:《美馔之书》《厨经》和《饮食与保健》
(1300年至1550年) 170
第九章
莫卧儿王朝及其继承者
(1526年至1857年) 203
第十章
欧洲人、公侯及其遗产
(1500年至1947年) 238
第十一章
印度饮食概览:餐制、烹饪技法与地方差异 274
第十二章
印餐新趋势
(1947年至今) 313
第十三章
侨民印餐 335
印餐年表 360
注 释 364
参考文献 389
致 谢 395
照片版权 397
索 引 399
厨房架子上不可或缺的一本书,里面的历史比你尝过的任何印度菜都丰富。
——《时尚》(Vogue)
印度是地球上最具色彩、多样化和美味佳肴的国度之一,所以美国人只熟悉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是令人遗憾。在本书中,美食历史学家珂琳·泰勒·森试图通过深入了解这个次大陆的食用历史,来拓宽我们的烹饪视野,其中涵盖了宗教、道德、社会和哲学方面的内在联系。书中有许多关于印度广泛素食实践的起源,以及香料在烹饪和药用领域的演变。是的,读完之后你会想品尝咖喱饺。
——《史密森尼》 2016年度美食好书(Smithsonian, Best Books About Food 2016)
这是一本全面的印度食物介绍,融入了历史和文化人类学,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都极具吸引力……森强调了印度食物文化的多样性,这令人警醒,这种多样性在历史上既产生了辉煌,也产生了节俭,既产生了享乐主义,也产生了极简主义,并延续了烹饪传统,这种传统大量而公开地借鉴了世界各地的食物成分和烹饪风格。”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森关于印度食物文化的跨学科历史研究应该进入每一家图书馆。这本书不仅考察了印度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和烹饪发展,还交织着世界各地现在享用的文学作品和食谱的片段。森关注现代印度美食的各种影响,包括宗教、气候和殖民主义,并在最后一章中总结了印度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世界上最多元化的美食之一。
——《美食家》(Saveur)
一部雄心勃勃的巨著,通过各个时代来探索印度的各种饮食习俗和宗教。
——《独立报》(Independent)
尽管印度和后来世界各地无数世代的人们一直在享用着丰富多样的印度美食,但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这本书充分填补了这一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信息量和洞察力的深度叙述。本书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并引用了大量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同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对于印度读者和非印度读者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值得推荐。
——《选择》(Choice)
本书内容丰富,细节详实,配有丰富的历史图片,还包含了诗歌(如“黄油颂”)以及古老的食谱。它从史前时代讲起,接着探讨了宗教的影响、马可·波罗在1292年的到访、不同地区的风味演变、1947年印度的分治,以及咖喱鸡(一道相对较新的印度菜肴)的诞生。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森的这部著作精彩绝伦、简洁明了且深思熟虑。它不仅会吸引学者和学生,还会让美食爱好者们爱不释手。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参考书籍使用,也可以从中找到经典的印度食谱。唯一的警告是,千万不要在空腹时阅读这本书,否则会让人垂涎欲滴。这是一部真正的佳作!
——《新亚洲书籍》(New Asia Books)
在这本出人意料的实用著作中,泰勒·森巧妙地融合了印度烹饪遗产背后的各种声音、传统和技艺,而没有掩盖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平衡本身就是她研究的重点:面对众多源头,如何谈论一种“印度美食”?是否存在一种所有印度人都共有的饮食文化,又该如何勾勒出它的轮廓?答案在于将消费文化置于宗教、哲学和社会经济框架之中,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将食物视为一种活跃的、不断变化的产物,而非仅仅是能量来源。它展现了五千年来政治动荡、迁徙与征服、欢庆与哀悼如何塑造了印度的饮食文化。
——《滚动新闻》(Scroll)
如果本书被誉为十年来关于饮食文化身份的最佳书籍,我丝毫不会感到惊讶。
——《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