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民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9245
  • 作      者:
    邓伟志, 徐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民众在民生问题上的呼唤是在向民生研究招手。顶层设计是民生理论研究的指针。社情民意既是课题的研究对象,也是课题的指导老师。理论是不是能够成为打开现实问题的钥匙,在评估论著的诸指标中是权重大的指标。
  因此,邓伟志、徐新本着这一心愿写出了这本《论民生》,愿意接受生活在实践第一线的最高评委——人民群众的审核。
展开
精彩书摘
  《论民生》:
  关注民生的必要性
  近年来,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民生、聚焦民生。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由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共和国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只能是为人民的,为民生的。现在,政府在转变职能。政府转变职能之前应当为民生,政府转变职能之后,以及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更应当为民生。为民生,是人民政府与生俱来的神圣天职。人民政府天然地是民生政府。形势正在起变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就是西方的政府,近二十年来,有四十多个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个“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的就是要向民生转移,向民生倾斜,解决一部分人“服务过度”,一部分人“服务赤字”的差距问题。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是执政党的目的所在。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就是民生。可见,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是目的使然。否则,不关注民生,不聚焦民生,就是丢掉了目的,就是违背了宗旨。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要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民以君为心”的思想,中国更有“君以民为体”的观念,甚至有“君轻民重”的说法。在封建社会当中,抑或是在封建社会以前,炎黄子孙能有这样超前的言论,是十分可贵的。当时虽然难以兑现,但是,能够流传,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前人能说,今人还不能做吗?前人说而不做,今人难道还要说而不做吗?我们要坐而论、起而行才是。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纳。我们天天在讲的社会保障,并不是我们的独创。这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发明。后来被许多国家学了过来,我们也学了过来。我们与俾斯麦的区别无非是出发点不同:他是为了扑灭工人运动的烈火;我们是为了改善民生。可是,在内容上大体差不多。近年,西方大喊“重塑政府”,变政府为“服务政府”、“民生政府”。也许他们中有的是做做样子的,也许我们还不能只“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可是,他们能提出“民生政府”的理念,也值得我们借鉴。退一万步讲,即使他们光说不做,我们也该接过来又说又做。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是国家安定团结的保证。在中国,“民生”总是与“国计”连在一块的。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也就是说自从有了官以后,就有官民矛盾。至于矛盾尖锐的程度,那自然是各不一样的。对官民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是良性互动;处理得一般,未必会演化为社会冲突;处理得很不好,则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
展开
目录
前言
民生总论
民生是什么
孙中山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常识
楚庄王的告诫
崔英杰案的启示
民生与经济
都是唯GDP惹的祸
警惕“拉美现象”
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
民生与政治
老子的智慧
跳出历史周期律
“灌水”与“民生政府”
“苏联解体”的悲剧
民生与文化
民本的历史传统
人本主义的光环
有多少文化可以复制?
“国学热”与“软实力”
民生的现实考量
谁动了我的安全?
谁为百姓健康买单?
教育,中国发展的硬伤
“用工荒”难掩“就业难”
房子,百姓的梦与痛
民生幸福:共同的愿景
幸福:这么近,这么远
福利与幸福感
拒绝“被幸福”
以善治谋幸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