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三十年》“复活”历史,解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为什么爆发?那些名噪一时的政治人物怎样掌握机遇?如何一夜成名,又或者为什么被贬,为什么被杀?全新讲述大事件背后的政治起因、与权臣谋略之间的关系、战争发生前的战国大格局、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结束后对于整个七国态势所造成的影响。君王权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国家决策者精妙冷酷的权术谋略,逐一展现,并且精彩绝伦。
楚国终于灭了鲁国;韩、魏两国极尽讨好秦国;齐国切断了与他国的联系;赵国击败燕国,随后开始攻魏……在六国不可理喻的混战之中,秦国逐渐恢复了国力,终于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著名历史作家许葆云集近二十年历史研究新成果、当年战场实地考察、颠覆史料的结论,以严谨的逻辑、充满智慧的文字加以串联,带领读者重回那个硝烟弥漫、混乱纷争的年代,真实再现了那场决定中国两千多年所有中国人命运的历史大变革。
赵胜的绝望来得太早,在长平的赵军还没有战败,正与秦军在丹水东岸来回拉锯,凭着廉颇的沉稳老辣和赵人的坚韧蛮勇,赵军正一步步扳回劣势。
在丹河西岸的整个防线上,赵军在光狼城的一战打得最漂亮。
光狼城是一座著名的天险,四山环抱三水交流,关城虽曾被白起攻占后摧毁,后来已经按原样重筑起来,甚至比早先的旧城更加高大坚固。守城的上大夫韩徐又是一员老将,用兵沉稳,除了固守城池之外,又在城外的河谷里择险要之地修筑多处堡寨,一步一步迟滞秦军的攻势。以至王龁花了二十天时间,才勉强摸到光狼城下。
此时已是盛夏,暑热难当,秦军顶着火热的日头在“表里山河”之间磕磕绊绊,已经令王龁失去了耐性,加之王龁心里一直有个错觉:攻下光狼城,就打通了直达长平城、三关隘的道路,所以把光狼城一战看得极重,下定决心,不惜伤亡猛攻光狼城,争取速战速决。
面对汹涌而至的秦军,老将韩徐不急不慌,只管多备箭矢,多造砲车,又在城头上布置了数不清的擂石器械,稳守城关,从不出城与秦军交战。为了节省兵力,韩徐将两万多士卒分成四队,每次由三队上城防守,一队躺在藏兵洞里睡觉,每日轮战,让士兵得以休息。秦军来袭时与之死战,秦军稍退,立刻组织人手整固城墙,不露一丝破绽,硬是把秦军拦在原村河口一个多月,一直坚守到七月中旬,眼看赵军损失过半,城池已经残破难以坚守,这才不声不响地退出光狼城,带着八千多赵军沿原村河撤进了刚刚筑就的西壁垒。
光狼城之战是秦军进入长平战场以来最惨烈的一仗,在赵军的严防死守之下,秦人先后战死四万人,加上前面的损失已经超过七万!蒙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就连勇猛的王龁也有点吃不住劲了。
可仗打到这个时候,战局已经不允许主帅稍作犹豫,王龁咬咬牙,命令数十万秦军全部铺开,兵分九路,沿着草芳河、伞盖河、柳村河,釜山河、西曲河、王报河、市望河、原村河、马村河九条谷道进发,向赵军发起全线攻击,主攻之处选在原村河口、釜山河口、草芳河口的三处寨堡上。
面对秦军强大的攻势,赵军的防线终于露出了破绽。
以前赵国把全部心思都花在二漳、光狼两座要塞上了,根本没人想过要在丹河西岸的河谷道上筑垒。这次廉颇临危受命率军进入长平,首次规划了这道壁垒,上大夫燕周领兵六万在当地筑垒。可从赵军渡过丹河到秦军袭来,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几万人的赵军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筑起一条六十里长的壁垒,其中又有大堡四座,小堡五座,营寨数十座,这个工作实在是难以完成。尤其秦军突破高平关、二漳城、光狼城的速度比预先估计的要快得多,壁垒里的赵军更是没有准备,而这一带地势低平,河谷纵横,秦军可以把几十万人马全部铺开,同时攻打各处壁垒,所投入的兵力是赵军的几倍!这一下,防守壁垒的赵军顾此失彼,防线上到处都是漏洞,每天都有石垒寨墙被秦军突破。一开始赵军还能勉强抽出人力来填补这些漏洞,可十天下来,燕周手里的士卒被这种“添油战法”一点点耗尽了。
仗打到这个时候,王龁也已经失去了耐性,亲自上阵,调集三万精锐向原村河谷口的寨堡猛攻,苦战一天,终于在黄昏时分攻破了寨堡。
赵军壁垒连成一线,处处设防,一地被突破,其他地方仍然在坚守。可是突破原村河口使秦军士气大振,第三天,釜山河寨堡也告失守,秦军开始从几个方向攻打赵军壁垒,又有一路秦军从原村河口直抵丹水岸边,想切断壁垒上赵军与丹水东岸的联系。
到这时燕周已经无力抵挡,眼看整条壁垒濒临崩溃,只好下令全军涉过丹河东撤,几万赵军退出寨堡仓皇渡河东逃,秦军一直追赶到丹河岸边才停下脚步。
丹河西壁垒一战持续十五天,秦军战死万余人,赵军的损失与秦军相当。
秦军在长平战场上五天之内突破了高平关,三个月攻下了二漳城和光狼城,十五天拿下了赵军的西壁垒,大军直抵丹河岸边,其进兵速度竟比当初廉颇的估计快了一倍!
其实秦军能有如此惊人的推进速度,全是因为王龁的鲁莽冒进,代价就是秦军在前线惊人的损失。突破西壁垒之后,秦军已经战死八万人,歼灭赵军却不足四万。而廉颇已经把手里的十六万人马全部集中起来,其中十万大军沿掘山、寺庄、秋子、箭头、铺上一线排开,死死封住了丹水河岸,又在壁垒南边建立一座大营,把五万生力军屯于营内,做整条防线的总预备队。
这时候,廉颇在丹河东岸亲自督促,前后动用十多万人力花了半年时间筑起的东壁垒也已成形,青石长垒前后三重,背山面河层层加高,石垒上到处是囤堡、箭垛,望楼林立,女墙横出,垒后又修成一条宽阔的道路,车马畅行无阻,士卒调动如飞,一旦壁垒有失,大营中的步骑兵顷刻即至。同时,分布在关和岭上的隘堡以及丹朱岭、郎公山、羊头山、马鞍山、神皇岭、将军岭、白骨岭一带围绕长平城建起的堡垒也已基本竣工,从侧翼护住赵军的东壁垒,封锁了通往三关隘的道路。
依廉颇的计划,丹水东岸这条壁垒才是赵军的核心阵地,秦军进至丹河岸边,看到对面的石垒寨堡,也知道一场真正的硬仗就要打响,于是暂停攻势,积蓄粮草,赵秦两军在丹水岸边形成了对峙。
仗打到这个时候,战场上的两位主帅廉颇和王龁都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依秦国军法,战场上伤亡大于对手的,将军戴罪,即使攻克坚城,伤亡太大,将军也无功。现在王龁虽然夺了赵国几座城池,可光狼城也罢二漳城也罢,都根本算不上名城大邑,为了夺取这几座城,秦军已经付出了八万人阵亡的代价!也就是说这一仗不管怎么打,王龁也立不了军功了。
相对于王龁,廉颇所受到的压力更大。
当初廉颇轻视了秦军的战斗力,以为只靠丹河西岸的城池壁垒就能守上半年,却想不到赵军用尽了力气,仍然只守了三个多月。此时的廉颇还不知道因为前线战事不利,赵王已经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派使臣郑朱到秦国求和去了,可自从二漳城失守之后,赵王已经连续几次下诏责备廉颇,偏偏每次被赵王斥责之后,前线的赵军又丢失城池堡寨,损兵折将,于是廉颇一次次被赵王斥责,语气也越来越严厉,到秦军全面突破赵军的西壁垒,大军进至丹河岸边时,赵王已经大发雷霆,诏书中把廉颇骂得狗血淋头,这位老将军知道,再这么打下去,只怕赵王就要临阵换将了。
这种时候,不管是眼前的战局,还是赵王的愤怒,都逼迫廉颇必须尽快打一场胜仗,只有打了胜仗,才能破掉秦军的锐气,保住手中最后的防线,同时,也保住廉颇自己的地位和体面。
于是趁着秦军在丹河西岸休整的短暂时机,廉颇亲自乘上战车出了大营,花了一天工夫沿着赵军整个壁垒走了一遭,终于在小东仓河北岸的掘山附近找到了一处合适的战场,经过一番仔细勘察,算定了这一仗的打法,回到大营,立刻把韩徐、燕周、贾偃、庆舍、董叔、徒父祺等人召集起来,指着地图对众将说:“想必诸位也知道,长平这一仗打得很不好!高平关只守了五天,二漳城守了二十来天,光狼城守了一个多月,整条东壁垒,六十里寨墙,六万人马,总共才守了十五天!照这么打下去,用不了半年工夫,连邯郸都完了,诸位觉得咱们这仗还能打吗?”
廉颇几句话说得赵军众将一个个面红耳赤。廉颇把众将依次看了看,这才又说:“好在赵军伤亡不算太大,咱们手里还凑得出十六七万人来,从邯郸补充的兵员也快到了,东壁垒全长不过二十多里,每一里都有七八千人驻守,若再有一处堡寨被秦军突破,就算别人不说,诸位自己也不好意思吧?”
在前面的战斗中,赵军将领的表现都不算出色,其中最“不好意思”的是徒父祺和燕周。现在听廉颇用话点他,燕周立刻挺身而出:“失守西壁是我之过,上将军但有驱使,末将愿意舍死争先!”
燕周是一员出名的猛将,丹河西壁垒失守也不全是他的过失。现在廉颇准备在丹河东岸打一场硬仗,正想用燕周,见他斗志旺盛心里也很满意,只是先不说破:“从前头的打法看,秦军最擅长集中兵力攻其一点,咱们的东壁垒不敢说处处稳固,可大致还是不错的。在防线北边有一座掘山,向东几里外是一道沟谷,当地人叫它大白沟,这条沟长六七里,深处有十余丈,距咱们的壁垒约有三里,谷壁上到处都是石头,又陡又险,人想从沟里爬上来很不容易,我想在这里设伏,先歼灭秦军一部,打掉他们的锐气,后头的仗就好打了。”
燕周忙说:“亚卿的意思是把秦军放进壁垒,然后诱入大白沟,再聚而歼之。”
廉颇点点头:“大白沟离咱们的壁垒还有几里地,沟谷隐蔽,秦军难以察觉,咱们就在壁垒后面修一条道路,直通进大白沟内,在壁垒上放开口子让秦军攻进来,诱使他们顺着‘道路’一直走到沟底,然后伏兵齐出,三面合围,必能将秦军歼灭于沟谷之内。”
韩徐在旁问道:“廉卿怎么知道秦军要攻掘山?”
韩徐这一问很有道理,因为秦赵两军沿河对峙,战线长达几十里,掘山对面是草芳河寨堡,秦军主力却驻扎在南边的原村河寨堡处,倘若秦军不从北边渡河,而是从原村河方向渡河攻打东壁垒南边的箭头、铺上,廉颇布置的伏兵就用不上了。
在这上头廉颇早已想到,笑着说:“秦军远道而来,不熟悉道路,打起仗来像个没头的苍蝇,只管乱撞,王龁又急着打胜仗,当然是挑近路走。掘山离长平城最近,秦军若能从此渡河破垒,立刻就可以攻打长平,所以我料定秦军必攻掘山。”
廉颇的分析很有道理,众将没有异议,于是廉颇下令:“从大营调三万兵力增援掘山壁垒,韩徐大夫严守壁垒,燕周率军两万在大白沟内外布防,准备合围秦军,徒父祺领兵一万在壁垒东边五里外埋伏,待秦军入彀,就从侧面杀出,切断渡河秦军与被困兵马之间的联系。”
廉颇一声令下,赵军各将领依计行事,一共出动五万兵力在大白沟口布下了埋伏。
廉颇的估计是准确的,此时王龁正率领秦军精锐向草芳河寨堡进发。
秦军对长平地区的道路远近、险易都不了解,王龁只知道自己此战的目标是攻克长平城,拿下三关隘。在夺取西壁垒之后,他从俘获的赵军和当地百姓口中打听长平城的位置,知道长平在掘山村以南十几里外,由草芳河寨堡渡河取掘山、攻长平是最近的路径,立刻调整部署,把最精锐的秦军从原村河寨堡调到了北边的草芳河寨堡内,准备从靖居、窖沟向丹水对岸的掘山发起攻击。
为了隐蔽攻击重点,分散赵军的兵力,王龁先命王陵率五万秦军从王报河口寨堡出发,拦腰攻打赵军的东壁垒。接令之后,王陵立刻亲率秦军涉过丹水,对赵军壁垒发起了攻击。
想不到秦军既不攻南边的铺上、箭头,也没有攻打掘山,却在赵军防线中腰部的秋子寨堡发动了攻势,且兵马众多,来势汹汹,大出廉颇意料之外!好在赵军壁垒处处防守稳固,秦军一时无隙可乘,但秦军后续兵马源源而至,日夜不停地狂冲猛打,赵军也已感到吃力,坐镇秋子,负责防守壁垒中段的上大夫董叔不得不向廉颇请求援兵。
廉颇是一员沉稳的老将,对自己制定的计划很有信心,虽然秦军攻势很猛,他并不急于分兵去救董叔,只从铺上一带壁垒中抽调了几千人到秋子归董叔调遣,仍然把几万重兵放在毫无战事的掘山壁垒一线。
一 赵国踌躇满志
白起的军权得而复失
韩国献出上党
秦国把国运押上了赌台
在长平布下罗网
赵胜合纵齐楚
二 步步荆棘
秦军攻入长平
赵王向秦国求和
赵国被盟友抛弃
廉颇的胜仗
三 血祭长平
楼缓反间败赵
赵括被推上战场
白起排兵布阵
铁打的秦垒
孤注一掷
赵括全军覆没
四 赵国重新振作
赵国还有救吗
苏代的反间计
软弱与糊涂
赵胜入秦
虞卿奔魏
污泥中的莲藕
五 五十年霸业成空
范睢哄住秦王
秦国深陷泥潭
平原君会盟楚魏
鲁仲连义不帝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 最后的权臣
秋风扫落叶
武安君被牵上祭坛
王稽私通魏王
蒙骜收拾应侯
范睢的归宿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