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空间均衡视角: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quilibrium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7918
  • 作      者:
    杨再高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再高,1966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社会兼职有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东省经济监测分析联席会政策顾问、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广州市财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南沙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广州市越秀区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熏点研究基地主任等。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与规划工作。公开发表论文近100篇,合作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及参与完成研究课题100多项。曾获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全国城市社会科学院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中国发展研究奖、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近10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基于空间均衡视角》运用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诠释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城镇体系分布和经济制度的空间均衡逻辑、演进规律、表现形式,并借助基尼系数、威尔逊系数、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计量方法,对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城镇体系的空间均衡和异质经济制度的空间协同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均衡面临的问题,谋划提出了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城镇体系空间均衡和异质经济制度空间协同的新模式及路径,可望为推动大珠三角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空间效率优化及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实践提供政策启示,也可为异质制度下的特殊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基于空间均衡视角》:
  1.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最早的区域分工①贸易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成本学说,按此理论,各区域依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之后不久,大卫·李嘉图(1817)意识到绝对成本说存在一些缺陷,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比较成本学说”,即认为各区域并未需要生产所有商品,而是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的商品,然后通过区际贸易实现互通有无。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的另一个模式即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说,该学说认为区域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进而导致了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
  传统的经典贸易分工理论都是以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为基本假设前提。与此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石,建立了新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加上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以及技术差距,将促使区际产业内贸易和发展水平相似地区之间的分工贸易(赫尔普曼、克鲁格曼,1993)。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新新贸易理论建立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对不同生产率和不同结构的企业出口行为、贸易行为进行解析,前者认为市场一体化水平程度越高,生产率和贸易水平越高;后者认为异质性生产率企业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或是实行一体化或将中间投入品生产外包,进而解释了区域分工贸易乃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Melitz,2003;Antras,2003;Antras&Helpman,2004)。除此之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从专业化、交易费用和交易效率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工、贸易依存、经济一体化进行了解释(杨小凯、张永生,2001)。
  分工贸易能提高福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终极目标也如此,因此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之一,并且每一个区域分工贸易理论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和模式提供了依据,如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从要素成本的角度,依托市场机制形成区域的协作分工。新贸易理论提出规模经济、产业集聚、消费偏好等因素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适用,在发展水平乃至产业结构相似的地区也是有利可图。新贸易理论发现的外部经济(干中学、技术外溢)和利润转移(战略贸易)等问题,实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引入合理的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并且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维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不仅局限于生产分工,交易分工也十分重要。新新贸易理论则提示在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时,不应忽略区域企业这一微观主体的推动作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表明社会分工、交易效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2.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针对我国日益增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199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开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开启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序幕。随后,大量知名学者开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刘再兴(1993)从全国生产力布局角度,认为区域协调就是各地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各展优势,集局部优势形成整体优势。蒋清海(1992)则首次明确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包括:区际产业实现合理组织地域分工和区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区际和区内产业依照经济发展阶段实现注入增长极、点轴、网络等合理布局模式;区际和区内发展时序合理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体现为:各区域经济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机制;区际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区域两极分化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区域分工与协作增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之一是创建区域共同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曾坤生(2000)以经济系统动力论为基础,提出动态协调理论,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系统协调、经济与人口动态协调、产业结构协调、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陈秀山(2010)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以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着力构建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加强、资源有效利用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等目标的动态组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
一、主要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一、空间与时间的研究方法
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方法
三、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四、动态与静态的研究方法
五、多层面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核心概念
一、大珠三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空间均衡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空间均衡的关系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文献述评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理论回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回顾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文献述评
四、简要评述
第二节 空间均衡理论述评
一、区位理论对空间均衡问题的研究
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空间均衡问题的研究
三、空间经济组织理论对空间均衡问题的研究
四、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对空间均衡问题的研究
五、流空间理论对空间均衡问题的研究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空间均衡问题的研究
七、简要评述
第三节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述评
一、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及战略的研究
二、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三、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问题及调控的研究
四、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领域的研究
五、简要评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比较和经验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比较分析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异同
二、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分析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动态和经验启示
一、发展动态
二、经验启示
……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
第五章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素配置的空间均衡
第六章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的空间均衡
第七章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体系的空间均衡
第八章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异质经济制度的空间协同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译名对照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