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存在不足
2014年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只有直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让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在岗和转岗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走访组织部门领导、基层干部群众,发现在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落实仍需进一步加大
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已进入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的条件下使得这项工作能够稳中求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是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从2008年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实施后,在中央层面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托。但是在实践中,有些部分和地方对这项工作的政策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201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经过3~5年努力,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3~5名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从2014年底对大学生村官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政策落实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全国共有2862县(市、区、旗),38290个乡(镇),而全国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大学生村官总人数仅为4492人,进人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共有7()()余人,这与文件想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落实上述六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但也有少数地方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有的虽然有规定,但在具体操作时存在打折扣、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该文件还明确指出:经选举担任乡镇党政机关领导人员或经公开选拔担任乡科级领导干部的大学生村官,在国家行政编制限额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担任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的大学生村官至今仍没有改变其大学生村官身份,公务员登记至今没有实现。
(二)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关爱仍需进一步加强
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关爱,要体现在教育培训、结对帮带、谈心谈话、保障待遇、发展空间拓展等多个方面。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些地方存在“一派了之”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曾强调,要真情关爱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创造条件扎根基层、实现梦想。大学生到农村艰苦环境工作,会面临各种困难和不适应,如果各级党组织和党委组织部门不能够对他们倍加关心,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懂国情、识民情,对基层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同时,要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保障待遇,除按时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外,还应落实好社会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意外伤害等配套保障制度;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建立绩效考核奖励和正常增长机制。
(三)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仍需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报考村官作为自己踏人社会的起点。然而,按照中央‘‘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要求,如何拓宽聘期满村官的出路,让基层需要的优秀村官继续留村任职,让不适合农村工作的到适合岗位一展所长,保持村官队伍的有序流动,成为摆在各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前,在流动问题上,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部门存在求稳怕乱等待观望的情形。由于没有明确的强制性流动政策,凡村官自己选择留村任职,基本上选择维持现状、被动接受。因为村官工资由区级以上财政负担,在村官流动的问题上,镇村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时候希望人越多越好,尽管觉得部分村官不适合农村工作,最多要求组织部门将其调离了事,而不会给出明确意见说明“不聘”。另外,由于不胜任农村工作这点难以界定,操作较难,因此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一般村官没有犯原则性错误,也不会主动选择将其解聘或期满不聘。
(四)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需要建立
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全国开展7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党组织形成了一整套选聘、培训、使用、培养、考核、流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培养后备干部人才队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渠道,有些地方并没有认真对待这项工作,仍把其当作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出现较大差异。因此,中央组织部门应该建立完善对各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以此来推动各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委托他们对各地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评估。亦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地大学生村官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得这一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真正成为未来培养接地气、通民气的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渠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