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1362
  • 作      者:
    徐丽敏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集中在其城市融入问题。基本理论视角为发展型社会政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摒弃传统对农民工子女研究的弱势关注或社会保护、社会关照的视角,而是把农民工子女视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其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全面的关注。本书的基本研究框架是:把农民工随迁子女视为发展的中心,把城市融入视为发展的手段,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发展、人际交往、心理及文化发展状况等问题融合到一种统一的发展框架下,构建一种保障当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和未来几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机会的一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观。这正是本书得以出版的理论价值之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由来
  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阶段),转移劳动力的子女进城则是这一规律的伴生性现象。我国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涌人城市成为农民工,这些人员逐渐在城市定居下来并结婚生子;同时,白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特征,即由初期的青壮年农民单身进城变为举家迁移,尤其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其子女开始越来越多地由农村迁移至城市。
  随之而来的就是这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由于他们的户籍普遍在农村,而根据我国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根据户籍所在地入学”,这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了一个难题,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论文频繁见诸各学术期刊,“农民工子女教育”也成为包括网络在内的各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政府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执行体系,逐渐形成了我国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两为主”政策原则,即“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些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举措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或者至少在政策制定层面上得到了解决。
  但是“入学难”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从西方对弱势儿童群体教育的研究来看,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已经不再仅限于“进入教育系统”,即入学机会的均等。根据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 胡森的“教育均等”三阶段说,起点均等只是教育公平中的第一阶段,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才是学生入学后的根本,①因此,从理论研究来看,教育机会均等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不仅仅局限于所有人都有入学的机会,已经发展到追求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均等这一高度。而且,现代阶段的各国教育实践也越来越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即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机会。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发展问题上,当前阶段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原来没有呈现出来或者已经表现出来但被老问题掩盖了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排斥问题;非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义务后教育)中的难题凸显;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问题;主观心理上的融人困难与身份定位混乱问题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的社会融人问题,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和学习中仍存在着受歧视和难以融入的间题,这其中既有前一阶段学者们所关注的权利排斥,也存在着教育,社会和身份等多层面的不平等问题,从社会融人视角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前阶段的权利排斥,主要是一种“隐性排斥”问题,关信平教授曾指出,虽然目前很多城市中农民工在获得社会保障方面不再有很多的制度限制,但其中的“隐性排斥”仍然明显存在,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也是如此,虽然随着学者的政策建议和政府政策的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的“入学”问题上已经得到了基本政策上的权利保护,但是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以及入学后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教育结果上的不平等,非义务教育问题,社会层面与身份层面的融入问题等逐渐显露出来,这都需要我们从社会融人视角出发对其关注。
  实际上,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的社会融人问题带有很明显的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子女在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之后,并未在实际意义上实现市民化,依然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没有完成对城市社会的融人,根据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迁移劳动力对城市社会的融人是一个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将在根本上决定其城镇化的进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就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对城市社会的融人也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第二代移民,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我国迁移劳动力的社会融人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迁移劳动力融入的关键阶段,这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正是其进行社会化,适应城市社会,完成身份转变和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社会融人的完成状况对其成年之后的社会融人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他们作为转移劳动力的后代,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第一代转移劳动力融入的完成情况,并对下一代的融人状况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有学者曾提出,子女而非个体自身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新主体。①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社会融人的发展,不仅是关系其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事关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事情。2013年11月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成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不打算回乡就业,希望在大中型城市定居。②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将会大规模增长。这部分人的社会融人不仅关系到他们本身的生活质量,人力资源发展及其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由此对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动力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这部分人群社会融入的状况,也将决定我国未来城市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大局;另外,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看,其社会融人状况也将会对城市社会稳定及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产生重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书从“问题取向”出发,基于社会发展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发展型研究框架,社会发展理论是继现代化发展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理论,新民粹主义,生态发展理论和本土发展理论等之后的一种对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它将人看成是发展的中心,视经济发展为手段而非目的,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融人到一种统一的发展框架下,保障当代人和未来几代人的生活机会的一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观。③在发展型研究框架下,社会融人是关注的重要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尤其是从20世纪末以来,受到了西方政府机构和社会政策研究者的极大偏爱,其原因在于,政府和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与“社会排斥”概念相较而言,“社会融人”不仅为未来构筑了一个社会目标,而且描述了一个持续发生并且人人都介入的过程,而不是事先假定存在着一个被排斥的目标群体。①这一理念恰与本书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人问题有契合性。由此,本书将基于一种发展取向,对当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人问题进行探索,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人中新问题的特征是什么,其在教育层面,社会层面和身份层面的社会融人状况如何,影响其社会融人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等。
  第二节主要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词是伴随“农民工”这个词语而产生的。因此,在明确“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词的概念界定之前,有必要对“农民工”的概念进行明确。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l
第一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由来l
第二节主要概念界定4
第三节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7
第二章理论基础:社会发展与社会融入17
第一节社会发展理论17
第二节社会融入理论33
第三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政策与问题发展轨迹44
第一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现状44
第二节农民工随迁子女政策及教育问题发展轨迹46
第四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教育层面62
第一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义务教育阶段62
第二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非义务教育阶段74
第三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家庭教育79
第五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层面84
第一节社会生活状况84
第二节社会交往86
第三节社区参与90
第四节社会支持92
第五节社会保障94
第六节幸福感97
第六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身份层面100
第一节生活满意度101
第二节融入意愿105
第三节社会认同106
第四节未来打算109
第五节身份定位110
第七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成因113
第一节教育原因113
第二节社会原因121
第三节经济原因129
第四节个体原因137
第八章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政策建议146
第一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政策的顶层设计146
第二节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具体政策措施161
附录187
天津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状况调查问卷187
附录二19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摘编)19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摘编)198
《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摘编)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摘编)199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全文)2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摘编)20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摘编)206
※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摘编)207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全文)209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摘编)211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摘编)211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摘编)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摘编)2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编)216
《关于落实和完善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的通知》(摘编)217
《民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摘编)218
《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摘编)219
《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摘编)219
《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摘编)220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全文)2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摘编)22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编)2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而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摘编)22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224
《天津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全文)228
《天津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文)234
后记一23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