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意义
1)现实价值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维持社会稳定,而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如何来化解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是当前以及今后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中国基层治理陷入两大怪圈:一个是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翻烧饼”的怪圈;另一个是基层社会秩序“越维越不稳”的怪圈。我国有些地方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之所以会出现“翻烧饼”,是因为行动逻辑在实际支配着政府和民众的行动,而政府和民众依然沿着其固有的行动逻辑运行,在行动逻辑没有转型的情况下,治理体制改革出现反复就不足为怪了。一些地区社会秩序出现“越维越不稳”的现象,其根源是政府的行动逻辑是“不出事”的逻辑,而民众的行动逻辑是“出大事”的逻辑。这两大主体行动逻辑在行动目标上是相悖的,从而导致维稳失效。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就是探求突破基层治理困境、打破治理怪圈的研究,是寻求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
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适应了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中共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适应了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就是针对这两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从政府与民众互动的视角来为当前基层社会如何保持长治久安寻找答案,刚好满足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创新的需要。因此,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也就是从行动逻辑的角度来为当前基层社会如何保持长治久安寻找答案,为政府基层治理公共政策的制定寻找理论支撑,为国家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提供理论指导。
2)理论价值
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不但讨论中国当前基层治理中的问题,而且也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的发展问题。当前基层社会的行动逻辑实质上就是政府的“不出事”逻辑和民众的“出大事”逻辑,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的核心就是研究这两种逻辑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基层社会,政府代表着国家,民众代表着社会,因此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反映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所以,本书的研究问题虽然是“不出事”逻辑与“出大事”逻辑之间的关系,其实背后透视的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探讨。
另外,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还拓展了基层治理研究的领域,通过对行动主体行为方式规律的探究来推动基层治理研究的发展。因此,本书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两大行动主体行动逻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书有利于深化对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实践与规律的认识。中共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管理的目标。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通过对行动主体行为方式规律的研究来拓展社会管理研究的领域,深化社会管理研究的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还有利于推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新的发展。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政府与民众互动关系视域内的研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中国基层社会的实践创新,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l.中国基层治理研究
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是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一部分。中国基层治理研究按照研究领域划分,可以分为乡村治理和社区治理两大领域。本书的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是把乡村治理和社区治理统一起来纳入基层治理范畴。下面对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1)乡村治理研究
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乡村治理研究可谓蔚为壮观。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文化本位出发来尝试通过乡村社区建设复兴中华文明,其代表作品有《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和《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其代表作品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土地革命的态度》和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来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试图从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乡土中国》。以林毅夫、张乐天为代表的学者对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公社制度的效率以及家族共同体瓦解的原因,代表作品有林毅夫的《集体化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和张乐天的《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