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绪论
一、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的三种取向
二、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一)本土科学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二)本土传统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三)本土原创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三、本土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现状
(一)本土科学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二)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三)本土原创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四、问题的提出
(一)本土科学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无力
(二)本土传统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无为
(三)本土原创性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无多
五、本土原创性幸福感理论研究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六、 本书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西方心理学背景下的幸福感研究:异域的参照
一、西方科学心理学背景下的幸福感研究
(一)幸福感的外部模塑观
(二)幸福感的认知观
二、西方人文心理学视域下的幸福感
(一)幸福感的潜意识观
(二)幸福感的人本观
(三)幸福感的超个人观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研究
(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三)社会幸福感的研究
(四)结论
四、西方心理学背景下幸福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一)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回归本心本性的问题
(二)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身心统一的问题
(三)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处理自我的问题
(四)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知、情、意整合的问题
(五)结论
第三章 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本土的反思
一、儒家之“孔颜之乐”
(一)孔颜之“乐”的内涵
(二)孔颜之“乐”的心理生成机制
(三)孔颜之“乐”的生成过程
(四)达于孔颜之“乐”的途径——内省
(五)孔颜之“乐”对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二、道家之“至乐”
(一)庄子之“至乐”的内涵
(二)“至乐”的心理生成机制
(三)达于“至乐”的途径
(四)庄子之“至乐”对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三、佛家之“涅槃之乐”
(一)涅槃之“乐”的内涵
(二)涅槃之“乐”的心理生成机制
(三)达于涅槃之“乐”的途径
(四)释家涅槃之“乐”对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四、儒、释、道三家“乐”之思想的异同
(一)共同之处
(二)相异之处
五、结论
第四章 中西心理学中“乐”与幸福感的研究比较
一、 “乐”与幸福感的文化属性不同
(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二)“内求”与“外求”
(三)体验型思维和理智型思维
(四)指向当下与指向未来
二、 “乐”与“幸福感”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一)应然与实然
(二)知、情、意合一与知、情、意分离
(三)纵向提升与横向比较
(四)内心生乐与外物引动幸福感
(五)超越自我与囿于自我
三、 “乐”与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对本土“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一)幸福感理论假设的重新设定
(二)幸福感内涵的重新界定
(三)幸福感理论模型的重新建构
(四)幸福感研究方法的重新调整
(五)幸福感干预方式的重新制定
四、结论
第五章 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一、主体幸福感理论建构的背景探讨
二、何为主体幸福感?
(一)主体幸福感之“主体”的意义来源
(二)主体幸福感的本质属性
(三)主体幸福感的内涵
三、主体幸福感理论的构成
(一)主体幸福感理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假设
(二)主体幸福感理论对幸福感相关联因素的考察
(三)主体幸福感的三个层面及其关系
(四)主体幸福感的心理结构
(五)主体幸福感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四、结语
第六章 结语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