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回娘家》:
一张照片
1988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忽然听到“咚、咚”的敲门声,“报告!”
“陈祖旺!”我高兴得叫了起来!
陈祖旺,原黄冈地区歌舞团的作曲,乐队队长,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专门学过作曲,但人很聪明,肯学,肯吃苦,他的竹笛、长笛的演奏水平在我省也算是一流的。他还自学作曲,有好几部作品获得省级大奖,是歌舞团的业务尖子。同时,他还爱动脑子,窍儿多,鬼点子多,同事们送他一个外号叫“陈细怪”,现在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一级作曲,所创作的黄梅戏《冬去春又回》的唱腔音乐,曾获全省音乐创作一等奖。
陈祖旺的归来,使我想起了在原地区歌舞团搞剧团改建的那一幕。
……
原黄冈地区歌舞团是1960年组建的,二十多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与关怀下,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城乡的文化生活、发展和繁荣我区的文化事业,曾作过积极的贡献。他们演出的歌剧《刘三姐》、《江姐》,话剧《万水千山》、《天国啊天国》,曾受到省内外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也曾涌现过像黄宝珍、陈步红、胡锦生、陈洪基那样名噪一时的好演员。但是,近两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区歌舞团一直处于瘫痪状态。为了解决歌舞团的问题,1987年9月下旬,我带领一个工作组进驻歌舞团,开展歌舞团何去何从的调研。通过民主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继续办歌舞团,一种意见是将歌舞团改成地区黄梅戏剧团。在进行民主表决的时候,同意将歌舞团改成地区黄梅戏剧团的只有一个半人赞成!全团一片哗然!我和工作组的同志在歌舞团待了半个多月,大会讨论、小组座谈、个别谈心,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争吵。就是这个陈祖旺,他是办歌舞团的尖子人才,怕办黄梅戏剧团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反对办黄梅戏剧团的态度最为坚决,言辞也最为激烈!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连珠炮似的向我质问了三个问题。
“请问,歌舞团犯过什么错误,你要把它撤销?请问,歌舞团的现有人员你将作如何安排?请问,要办黄梅戏剧团,演员没有一个,服装没有一件,你将如何解决?”话虽咄咄逼人,但在情在理。
为了回答陈祖旺提出的问题,解除大多数演职员心中共同的疑虑,在一次全团演职员的大会上,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心中存在的一些疑虑,我作了个长篇发言。
“同志们,我们在歌舞团待了半个月,就歌舞团的走向问题进行调研,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今天,我讲点个人意见,共讲三个问题,第一,如果说继续办歌舞团,目前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人员老化,五十岁上下的演职员占全体演职员的三分之一,目前能登台演出的只有四五个人,不能胜任或基本不能胜任歌舞团工作的占65%以上;二是要办歌舞团,就必须重新招收30—40名学员,经过三至四年的培训,共需要教学经费三四十万元,这批经费从哪里来?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如何解决?要办歌舞团确实困难重重!第二,如果说办黄梅戏剧团,就有四大优势:一是省委、省政府重视发展黄梅戏,提出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我们地区是黄梅戏的娘家,是发展黄梅戏的特区,作为黄梅戏特区没有黄梅戏剧团,那还叫特区吗?”
会场上传出阵阵笑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