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一个藏族牧业乡的个案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6738
  • 作      者:
    陕锦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陕锦风,女,回族,1974年生,青海循化人。199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青海民族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人类学丛书·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一个藏族牧业乡的个案研究》讲述“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当今人类学比较活跃的一门分支学科,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门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关注人类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重视人类生物属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环境,或是以环境的视角诠释文化,探讨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赋予了这一学科独特的视野和广阔的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经幡最多的是挂在神山上,或风吹过的地方,如山的豁口处、高处,人们认为只有风吹起经幡,人们的诸种愿望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经幡中的种种祈祷文也只有在风的助力下会传到神处,而经幡中的马也会载着人们的祝愿奔向神灵的世界(见附录图29)。这些经幡或横或竖、或因势插挂,永远随风张扬、猎猎飘动,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诵念着“风马”上的经文,并表达着人们各种各样的心愿。<br>  三拉则节的功能与意义<br>  一切祭祀风俗,都是在神秘威严的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类寄希望和求助于神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文化形态穿越时空,有极强的生命力。藏学家们认为,拉则节起源于青藏高原古老先民苯教的自然崇拜观。藏族先民所信奉的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他们认为每座山峰都有神灵,而这个神灵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可以主宰风雨、雷电,而这几种自然现象又直接影响着藏族先民们的狩猎、放牧以及采集果实。所以人们把它尊为神,并认为每年祭拜就会得到神的庇佑。祭拜的方式,就是送巨大的神箭给山神,以使它更有威力。高原藏区广泛遗存的拉则节,就是最好的说明。<br>  藏族的神山崇拜,赋予大山以神性,并使这种神性的光芒普照万物,禁止破坏神山的任何动植物,从而反映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使神山成为天然的自然保护区。藏族人在拉则节上煨桑、插箭、放“风马”和挂经幡,祈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生物之间和谐相处,法与世间所依和平依存。在藏族人的意识中,一个人首先汇聚父母精卵而降生于世间,在地、水、风、火及其虚空的哺育下逐渐成长,生起欢喜与酸甜苦辣等感受。众生物也一样,诸因素顺利调和,树木便生长茂盛,反之枯谢凋零。地球也如同人和生物一般:大地如身体、水如血液、风如空气、火如热量、环境同虚空、生物犹如衣服、矿藏犹如五脏六腑、人等动物如其小孩。因此,人人都应该如同小孩不能伤害父母一般爱护地球。世间万物的根本是五大种,如果在自然界中滥伐树木、滥采土石、滥狩野生动物,人与环境就必定出现不祥征兆。这种祭祀神山的活动代代相传,而且每次祭祀活动,就神山本身而言,使神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焕然一新。<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绪论<br>一&nbsp;生态危机与游牧文明<br>二&nbsp;生态与文化的研究<br>三&nbsp;青藏高原生态研究<br>四&nbsp;研究对象概况<br>五&nbsp;田野经历与研究方法<br><br>第二章&nbsp;逐水草而居:传统游牧生活<br>第一节&nbsp;“牦牛”生计<br>一&nbsp;挤牛奶<br>二&nbsp;打酥油<br>三&nbsp;节&nbsp;能的牛羊粪燃料<br>第二节&nbsp;四季轮牧<br>一&nbsp;“夏放高山秋放坡,冬春放平滩”<br>二&nbsp;高原草地的畜牧业特点<br>三&nbsp;家畜管理<br>第三节&nbsp;草原生态破坏与保护<br>一&nbsp;过度放牧<br>二&nbsp;鼠害猖獗<br>三种植牧草<br>四&nbsp;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br>五禁牧封育<br><br>第三章&nbsp;取之草原:牧区的衣与食<br>第一节&nbsp;适应高寒的服饰<br>一&nbsp;牧区藏服的形制及色彩<br>二&nbsp;牧区藏服的质料及制作<br>三&nbsp;牧区藏服的佩饰<br>第二节&nbsp;自然简朴的饮食<br>一&nbsp;肉制品和奶制品<br>二&nbsp;谷物食品:糌粑<br>三&nbsp;牧区茶饮<br>第三节&nbsp;藏族饮食禁忌<br>一&nbsp;藏族饮食禁忌的内容及宗教原因<br>二&nbsp;生态环境是根本原因<br><br>第四章&nbsp;游牧生活的变迁:定居工程<br>第一节&nbsp;定居的缘起<br>一&nbsp;传统游牧业的脆弱性<br>二&nbsp;一项民生工程<br>三&nbsp;草原环境的恶化<br>第二节&nbsp;定居后的牧区变化<br>一&nbsp;饮食结构的变化<br>二&nbsp;居住条件的改善<br>三&nbsp;服饰的多元化<br>四&nbsp;小学入学率的升高<br>第三节&nbsp;定居后的喜与忧<br>一&nbsp;“住得比帐房舒服暖和”<br>二&nbsp;“牛羊放在哪里?”<br>三&nbsp;大畜棚的好处<br><br>第五章&nbsp;回馈自然:天葬习俗<br>第六章&nbsp;敬畏自然:牧民的宗教信仰<br>第七章&nbsp;天人合一:牧民的生态观<br>第八章&nbsp;结论<br>参考文献<br>附录<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