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佛教艺术是以怎样一个面貌出现的呢?按大多数论点:“敦煌佛教艺术愈早,健陀罗风格为浓厚”。乍一想似乎合理,仔细考察,其实非是。象教东传,它的造像在我国西疆任何一个民族地区,都有它独自的面貌,原来出自白沙瓦地区的犍陀罗佛教造像,都不断地在所经之地艺术馆受到改选。绚烂美丽的(龟兹)克孜尔石窟就是龟兹文化的代表。到了高昌就有汉民族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新形态主。进入玉门关、阳关以后,就到了有高度发展的封建农业和封建文化的敦煌。佛教可以带粉本、金铜、木质、象牙等各种质地的雕像,但要制作出为汉族地区人民群众所崇拜的佛像,就还要依靠那些曾经建造过“靖恭堂”、“嘉纳堂”宫殿、绘制过汉晋墓画的匠师们的创作经验来“创作”;必须按照长期被传统的建筑、壁画所培植的审美观念来“创作”。所谓“创作”,就是创造敦煌群众所能接受的,而且是喜闻乐见的佛像,按照佛经上具有严格规定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制作出汉族群众所能接受的“相”与“好”;同时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经文上许多抽象的情节绘塑成为各种具体的形象。从莫高窟早期石窟中,可以明显看到为表达强烈的民族风格所显示的创作精神。莫高窟第268-275一组洞窟是十六国晚期北凉时代所开凿的,从内容题材上看,由于战祸频繁,佛教僧人向苦难的人民一面宣传苦行,一面宣传没有刀兵、饥馑、疫疠……诸种苦难的“弥勒世界”。按照《弥勒上生经》说:这时弥勒菩萨还住在兜率天的宝宫里,工匠们谁也没有见“兜率天宝宫”的样子,而现实生活中的宫阙、殿、堂却是当时经常看到的建筑形式,于是一种大屋联着一对阙楼的佛龛就出现了。这种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就是表现经上说的“百千亿万众宝杂成”的“兜率天宝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