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陇上学人文存.史苇湘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6043363
  • 作      者:
    范鹏总主编
  • 出 版 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史苇湘先生1924年出生于四川,1948年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敦煌,先后从事洞窟内容调查、壁画临摹、资料整理、史地考察、理论研究等工作,1980年开始正式发表学术论文。
  史先生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历史、艺术和宗教三大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人文、地理、石窟考古、中外交通、雕塑、绘画、文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俗民情、文化教育等,与他钟爱一世并毕生为之奋斗的敦煌石窟的博大精深一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一时期佛教艺术是以怎样一个面貌出现的呢?按大多数论点:“敦煌佛教艺术愈早,健陀罗风格为浓厚”。乍一想似乎合理,仔细考察,其实非是。象教东传,它的造像在我国西疆任何一个民族地区,都有它独自的面貌,原来出自白沙瓦地区的犍陀罗佛教造像,都不断地在所经之地艺术馆受到改选。绚烂美丽的(龟兹)克孜尔石窟就是龟兹文化的代表。到了高昌就有汉民族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新形态主。进入玉门关、阳关以后,就到了有高度发展的封建农业和封建文化的敦煌。佛教可以带粉本、金铜、木质、象牙等各种质地的雕像,但要制作出为汉族地区人民群众所崇拜的佛像,就还要依靠那些曾经建造过“靖恭堂”、“嘉纳堂”宫殿、绘制过汉晋墓画的匠师们的创作经验来“创作”;必须按照长期被传统的建筑、壁画所培植的审美观念来“创作”。所谓“创作”,就是创造敦煌群众所能接受的,而且是喜闻乐见的佛像,按照佛经上具有严格规定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制作出汉族群众所能接受的“相”与“好”;同时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经文上许多抽象的情节绘塑成为各种具体的形象。从莫高窟早期石窟中,可以明显看到为表达强烈的民族风格所显示的创作精神。莫高窟第268-275一组洞窟是十六国晚期北凉时代所开凿的,从内容题材上看,由于战祸频繁,佛教僧人向苦难的人民一面宣传苦行,一面宣传没有刀兵、饥馑、疫疠……诸种苦难的“弥勒世界”。按照《弥勒上生经》说:这时弥勒菩萨还住在兜率天的宝宫里,工匠们谁也没有见“兜率天宝宫”的样子,而现实生活中的宫阙、殿、堂却是当时经常看到的建筑形式,于是一种大屋联着一对阙楼的佛龛就出现了。这种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就是表现经上说的“百千亿万众宝杂成”的“兜率天宝宫”。
  ……
展开
目录
编选前言
第一编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史
敦煌史略
关于《莫高窟内容总录》

第二编 敦煌本土文化与敦煌佛教艺术
敦煌佛教艺术的基础
敦煌佛教艺术产生的历史依据
世族与石窟
论敦煌佛教艺术的世俗性

第三编 敦煌艺术社会学与敦煌艺术哲学
产生敦煌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
再论产生敦煌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
敦煌佛教艺术的想象力
信仰与审美
形象思维与法性

第四编 敦煌艺术专题与个案
珍贵的敦煌彩塑
丰富的敦煌图案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
敦煌石窟故事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
从敦煌壁画《微妙比丘尼变》看历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
莫高窟中的《福田经变》
莫高窟中的《宝雨经变》
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

第五编 研究与开发
地方因素是研究佛教艺术的起点和基础
临摹是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方法
敦煌佛教艺术审美与敦煌文学的关系
关于开发敦煌艺术的意见

附录:史苇湘先生论著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