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满素教授说理清明、文笔生动,对哈佛及美国历史的介绍分析客观冷静理性,深刻厚重却又生动鲜活。她把自己广泛的美国阅读、独特视角的观察、学生时代的记忆和学者身份的体会,融于一书中,能使读者更加立体地了解哈佛、了解美国。
1. 钱满素:1946年出生于上海,新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的研究。钱满素老师可以说是目前美国文明研究的国内第一把交椅。
2. 本书论述翔实且极具洞察力:
哈佛的教育非常自由,若要归纳为一句话,我想应该是“我的学业我做主”,学生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来塑造自己的教育。
第一是完成学业的时间由你定。各人情况不同,毕业可早可晚。有事可以请假,经济困难、结婚生子都是理由,告假一年两年,交点费用即可在较长时期内保留名额。因此,有的同学读三四年就毕业了,有的可以拖上十几年,这些人往往是一边当TA,一边写论文,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二是学习内容由你定。校方只规定学位终结要求,具体课程由学生在专业范围内任意挑选,即便是读同一学科,也可有不同侧重。美国文明史专业的自由度更大,可以自己选择第三专业,可以跨系选课选导师,自己因材施教,自己安排学业,充分发挥个人的兴趣和才能。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大课的每次讲座都会配备小班讨论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众不同的看法最受重视。发言和考试一样,都是学习成绩的重要部分,研讨课更是如此,教授只是引导和指导,主要的发言者是学生。
我的学业我做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和培养。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高学费换来的教育资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选择的自由对某些思想懒惰之人也许是个负担,他们宁可像家养动物那样,虽然没有自由,却享受着那份无需觅食的安逸。野生动物则不同,正是在自力更生的艰苦中,训练出独立自由的个性。
哈佛初建时是为了培养牧师,此后一直到20世纪初,哈佛基本上是面向上层社会,以培养绅士、精英、先知先觉者为目的,而非培养仅仅掌握技能的专业人士。艾略特在1909年离任时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教育家,他认为:“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作为哲人的开拓者身上,他们要领先普通的行进队伍几年、几代、甚至几个世纪。”
3. 刘瑜、雷颐、林达隆重推荐。
4.时值美国大选年,美国政治文化背景书中多有涉及。
1984至1992年,钱满素老师曾在哈佛大学攻读“美国文明史”博士长达8年,也是中国文革后首批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本书以这段经历为切入口,实录改革开放之初一个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观察和感受。由于作者所学正是美国文明史专业,因此叙述中常从感性转向理性,探析现象背后的历史因素。
全书有情节、有说理,力求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兼顾,读者不仅可以跟随美国文明研究大家钱满素老师的娓娓道来“近距离看哈佛”,更可以“近距离看美国”。
老牌哈佛
在哈佛上美国历史课,每每讲到清教,教授们会有一种自豪之感。他们会说“当清教先辈们来到此地……”,学生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个“此地”即马萨诸塞,它是1630年代那最初2万英国清教移民的落脚之处,当年的涓涓细流几百年来川流不息,终于汇合成如今美国文明的大潮。
哈佛位于坎布里奇,是温思罗普总督麾下700多名移民最早的几个定居点之一。1631年春,他们在这片徒有“新镇”之名的荒地上盖起了第一幢房子。1638年,殖民地众多领袖为了向母校表达尊敬和怀念,将“新镇”改名为“剑桥”,今译“坎布里奇”。
坎布里奇周围历史内涵极其丰富,有众多提醒你清教历史的地方:建于1631年的坎布里奇公地——首批移民曾在那里选举马萨诸塞总督,1632年修建的第一教堂和它旁边的小墓地,以清教领袖兼哈佛第一任校长亨利·邓斯特命名的邓斯特宿舍大院,以第六任校长著名清教徒英克里斯·马瑟命名的马瑟宿舍大院,体现清教理想的“共同体大街”……
还有众多提醒你美国革命的遗址——自由之子发起倾茶事件的波士顿港口,一条串联16个革命历史遗迹的“自由之路”,保尔·里维尔夜半策马疾驰向爱国者报告英军将至的送信路线,打响革命第一枪的列克星敦,哈佛校园内1775年华盛顿设立大陆军临时司令部的沃茲沃思楼,坎布里奇公地上犹存的三门大陆军铜炮,还有以爱国者汉考克命名的约翰·汉考克大楼……
当然还有关于内战的——哈佛广场上联邦参议员查尔斯·萨姆纳的雕像、哈佛的“纪念礼堂”、波士顿公地上肖上校率领第一黑人联邦军马萨诸塞54兵团的浮雕……
波士顿荣幸地属于极少数拥有如此丰富历史遗产的美国城市,在哈佛研究美国历史真是处处身临其境,时时思古抚今。
哈佛是美国最老牌的机构了,难得它一直与时俱进,在关键时刻勇于扬弃不再合适的身份和特性,这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靓丽转型,将优势保持至今。哈佛本是一所为清教教会培养牧师的新英格兰地方性学校,如今发展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稳居美国教育的中心地位。直到1930年代,哈佛都享有将国内优秀教授直接“招调”来的特权。383年来,哈佛的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这个维持了两百多年清一色白人男生的学校不仅迎来了寒门子弟,迎来了黑人学生,最终也完全平等地接纳了女性,而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它作为美国精英文化的象征。哈佛的光辉历史、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无可争议的富裕、显赫强大的师资、领军美国各界的校友、全世界为它提供的生源,都是它老大地位不可轻易动摇的保证。
那么,哈佛是怎么做到从地方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引领它的灵魂和传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所能回答。世上事物愈是历史悠久,就愈是难以界定其特点,因为只有变化是永恒的,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年代会积累不同的经历,甚至会发生性质的改变。比如相对中国而言,美国就比较容易界定,它从建国到现在只有一个宪法,一种制度,而中国在几千年间历尽沧桑,早已一言难尽。
哈佛年长美国140岁,要归纳它的传统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哈佛现在定性为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但它明明是由殖民地政府在1636年拨款建立,并长期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由政府税收提供办学经费。1637年,政府任命了学校“监事会”(Board of Overseers),12名委员中一半是政府官员,一半是神职人员。1650年,经邓斯特校长要求,英王查尔斯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哈佛公司”(Harvard Corporation),正式名称是颇为古怪的“哈佛学院的校长与教职员”(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并由马萨诸塞当局发布章程。这个理事会性质的决策机构长期由校长与6名成员组成,后来简称“哈佛董事会”。从一开始政府官员及清教神职人员就是哈佛领导班子的当然成员,而且直到1833年后,哈佛才停止接受政府资助,1865年监事的选举权才由州议会转为校友,州长及州的其他官员也同时退出监事会,所以在两个多世纪里哈佛既不是私立也不独立。
至于哈佛的倾向性,说它是自由派吧,它也曾坚决站在保守的联邦党一边。1886年之前,学校规定所有学生每天必须上教堂礼拜。再看看它古色古香的校园就知道,它在保持传统上是很下功夫的。但说它保守吧,它在历史上又大多站在改革派一边,有两百多名学生在内战中为联邦献身,更不用说进入当代以来它的自由化倾向了。思之再三,好像哈佛并无固定的政治立场,也不在意多数的认同,它教育和欣赏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它只忠于镌刻在校徽上的那个拉丁文字“Veritas”(真)。记得刚到哈佛时,美国同学就提醒我,不要以为在哈佛见到的就是美国,实际情况很可能是“Harvard vs. America”(哈佛对阵美国)。
开场白
1.老牌哈佛
2.美国文明史博士班
3.赶鸭子上架
4.历史与修史
5.思维的训练
6.汉语成了我的第二外语
7.Saki
8.啊,大考!
9.女子踏进哈佛
10.课余生活
11.当TA
12.“你会功夫吗?”
13.读了哈佛,你就“欠债”一辈子
14.一个无神论者上教堂
15.乔治
16.邮局里的疯老太
17.人类最好的朋友
18.公共图书馆
19.关于歧视
20.也谈“扶持行动”
21.中国城和“天下为公”
22.公民何以能主动?
满素老师不但对美国历史如数家珍,而且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入木三分。她说理清明,文笔生动,刻画了自由如何在秩序与抗争、精英主义与平等、法治与民主惊险的平衡中诞生。
——刘瑜
作者是一个认真的美国学研究者。她把自己广泛的美国阅读、独特视角的观察、学者的体会,和读者分享。我是这样的幸运读者中的一个。从她流畅的写作中,读者可以更深了解美国的不同方面和层面。
——林达
钱满素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学者。 作者钱满素很早就去了美国,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她对美国非常熟悉。在书中,她用专业的角度、通俗的文笔,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作了很详细的介绍。
——雷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