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9864708
  • 作      者:
    李东朗,雷国珍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东朗,1956年生,陕西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编《长征全史》《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十件大事》等著作,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抗日战争研究》《党建研究》《党建》《党史研究与教学》《理论前沿》《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雷国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巡视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他是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也是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和奠基人
  他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者
  也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开拓者
  《中共一大代表丛书》经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于1997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首版,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惠和全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担任主编。该丛书收录了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传记,这些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丛书中《毛泽东》《张国焘》《刘仁静》等9位传主的传记是当时国内出版的首本完整的传记(分别是45万字到20万字不等)。丛书面世20多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赢得众多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令人痛惜的是,丛书的两位主编已经分别于2003年和2016年仙逝。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历经辗转,我们分别和各册传主的作者或家属取得联系,请他们对书稿内容进行充实、文字进行完善、史实进行校订,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再版发行。
展开
精彩书摘
  《董必武》:
  董必武报考武普通中学堂受挫后,返回家乡。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他在县城教蒙馆。这时,兴办新式学堂之风也吹到了黄安,他的四叔董基明在县城筹办了全县的最高学府——县立高等小学校,校址就在他幼时求学的私塾学堂——萃英书院。1904年董必武来到这所新学堂代四叔教课。由于他知识渊博,思想清新,授课认真,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虽然已有职业,但出于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加上各种新思潮的冲击,董必武并没有放弃求学深造的念头,仍时时打探着各种学习的信息。1905年春,经同县人阮毓崧介绍,他获悉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要招考新生。他感到兴奋,立即说服父母和四叔同意让他去报考。经过严格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文普通中学堂。
  文普通中学堂,是当时湖北省的重点学校。张之洞为把这所新式学校办好,特聘其世交纪钜伟任该校监督(即校长)。该校学制5年,课程中西兼有,学生全部享受官费。
  1905年11月,董必武正式入学,被编入该校第二届的第三班。入学不久,教师命题让学生作文,题目是《伍子胥、申包胥合论》。董必武凭着渊博的文史知识,一气呵成。教师阅后,认为他文风典雅,内容深邃,语言凝练,“风格接近时居文坛之首的桐城派”,马上推荐给监督纪钜伟。纪阅后十分欣赏,亲笔批语:“锲而不舍,他日必成文学家。”由于他文史基础好,经过几次考察后校方同意了董必武的申请,决定其免修一个学期的语文课。董必武得以较多的精力攻读数理和英文学科。
  董必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用功,考试成绩总列全班第一名,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他品学兼优,深受监督和教师们的器重。
  然而,董必武在“文普”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先是1908年,文普通中学堂改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学习由官费改为自费。这对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的董必武来说,不啻是严峻的考验。但全家大力支持他读书,靠着东挪西借和省吃俭用,董必武方才能够继续学业。接着,在1909年,省提学使提出要办文高等学堂,筹划把省立第一中学的这一届毕业生转为文高等学堂的第一期生员,并决定不按原规定发给董必武他们毕业证。这对早就企望凭一纸毕业证书寻找职业以养家糊口的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大多数学生都反对提学使的决定,但担心闹事会被学校开除。董必武品学兼优,在师生中威信很高,学校找不到开除他的理由,同学们都推他领头。董必武深感同学对他的信任,他表示:不干则已,干就要破釜沉舟,坚决干到底。他率领同学到校监督室去论理。纪钜伟对董必武非常器重,董必武也了解监督是一位爱护青年的长辈,但觉得在拒发毕业证这件事情上,纪钜伟不理解学生的心情。他向纪钜伟申述了他们的要求,纪听了后觉得在理,但碍于决定非学校所为,只能表示同情而无法更改,后来干脆避而不见。在学校申述无效后,董必武带领同学到省咨议局去请愿。咨议局的权贵们开始并没有把这群青年放在眼里,一口拒绝了学生的请求。但董必武等齐心协力,坚持斗争一个月,终于迫使提学使收回成命,同意发给毕业证。在这场斗争中,董必武团结多数,坚持说理,讲究策略,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初次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博得学校上下的称道,大家赞扬他“有毅力”。
  一波刚平,又起一波。1910年夏,董必武经过四年多的读书生活,迎来了毕业考试。省提学使不甘心上次的失败,企图借毕业考试来报复学生。提出由提学使代替学校出试题,结果毕业考试中数学题难得令人咋舌,竟是学生未学过的内容,以及课本上未见过的题型,造成许多同学成绩不及格,影响了毕业。同学们非常气愤,认为提学使有意报复,于是再次众推董必武为首,集体到提学使衙门请愿。同学们质问提学使:“为什么要出根本没有学过的题目,故意刁难我们?”提学使明知无理,只好答非所问,这更引起同学们的不满。董必武代表同学们据理力争,提学使被驳得哑口无言,最后答应重新改分,斗争取得了胜利。
  1910年10月,经过艰苦的五年学习,董必武终于修业期满,以全年级最优等五名学生中的第一名毕业。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向清宣统皇帝上奏,保荐董必武为“拔贡”(当时清政府虽已废除科举,但仍实行“拔贡”制)。这是当时对学业和品格最优等学生的最高奖赏和荣誉。做官的仕途又一次向董必武招手,但此时他已接受了旧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选择了从事救国救民、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道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寒门英子
朴诚家风
清末秀才
初萌报国志
“文普”高材生
思想的洗礼
走向社会的躁动

第二章·奔走革命
投身辛亥革命
参加反袁斗争
路在何方

第三章·新的起点
思想升华
创办新式学校
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出席中共一大
参加讨“王”战争
播撒革命种子

第四章·致力国共合作
组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
掀起革命新高潮
反击国民党右派
策应北伐进军

第五章·伐腐遏逆
反对蒋介石独裁
力策革命发展
推进农民运动
反英与讨蒋
和汪精卫斗争
坚持到最后时刻
……

第六章·十年辗转
第七章·鄂中奠基
第八章·雾都折冲
第十二章·法官生涯
第十三章·漫漫求索
第十四章·甘为民仆耻为官
第十五章·主义遵从马列坚
第十六章·最后岁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