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之门第既高,又内负经纬才略,但是半生偃蹇幕僚,壮志飘萧,遂流连诗酒,骋才纵笔,而世人多以倡情冶思为其“青楼薄幸”背书,岂真知其人也?
“小杜之才,自王右丞后未见其比,其笔力回斡处亦与王龙标、李东川相视而笑。少陵无人谪仙死,竟不意又见此人。”----翁方纲
本书稿记述了杜牧的一生,是一部学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人物传记,力求将文学与历史相统一。全书30万字,大致按杜牧生平仕履分为十章,前后相互紧密衔接。虽是一部通俗性的人物传记,但作者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征引大量的典籍资料,使读者通过传主和社会背景的描述,得见到晚唐的生活情景以及历史风貌,并从中让读者品赏其俊爽峭健而又风流华美的诗作。
尽管杜牧少年时家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丧父之痛,尝到了生活的艰难困厄,但是他从这宰相人家却继承了经世济民的精神财富。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 年),他曾在给御史中丞李让夷的信中,提到自己早年承继家学的情形说:
某世业儒学,自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少小孜孜,至今不怠。性颛固,不能通经。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或因时事召置堂下,坐之与语,此时回顾诸生,必期不辱恩奖。
确如他后来所说,杜牧少小时即承继了杜佑的那种奉守儒学、注重国事民生、匡世济民的传统。早在16 岁之前,他就读过了许多儒家经典,披阅了厚厚的一部部史书,始终奉行着“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的原则发奋地攻读着,思索着。
有一次,他研读着《礼记》,读得滋滋有味,全神贯注。他觉得书中所讲的道理极为深刻精彩,每每为那真知灼见而拍案称绝,赞叹感慨不已,越读下去,越感到一种深沉的厚重的历史感,越觉得人生特别是一位有志气的男儿所应承担起的历史的、人生的责任与义务,越发振起精神意志,受到激励。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杜牧读到这一句,一连反复读了好多遍。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争城打仗之事,自然乃武将之责。四郊多敌垒,也是武将的耻辱。他们难逃责任。不过,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以为带兵打仗只是武将的事,与卿大夫毫无关系。这可真是枉为卿大夫,毫不知耻!”杜牧越说越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越说也越激动、越愤慨。说着说着,不由得“啪”的一声,将手重重地击在书案上,两眼似乎要喷出怒火似的。
“说起来也真令人气愤不过,你看这些年来,强藩拥兵自重,狼狈为奸,勾结一气以反叛朝廷。先是淮西镇的吴元济,他父亲吴少阳一死,就擅自领军务,非但不把朝廷看在眼里,称王称霸,而且得寸进尺,派兵遣将,四处侵掠。屠舞阳,焚叶县,掠取鲁山、襄城,关东震动,一直打到东都附近,还好皇上圣明,排除阻力,坚决下诏削去元济官爵,命宣武等十六道军讨伐他。”
……
“那一仗也真不容易。吴元济狂得很,抵死反抗。又勾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三道兵串通一气,百般与朝廷作对捣乱。征讨了三年,还久久不能平息反叛。而朝中有些卿大夫慑于贼势,真是孱弱胆怯,反倒心寒胆战,
力求罢兵。还亏得皇上主意已定,裴度、李愬尽力征讨,总算平定了淮西蔡州。逼得王承宗、李师道恐慌起来,献给朝廷数州的地盘表示归顺。可那李师道又贼心不死,听信其妻魏氏、奴胡惟堪、杨自温、婢蒲氏、袁氏等人的话。不久,又悔献沂、密、海三州,执意与朝廷对抗,气焰嚣张至极。可你看从今年七月皇上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等五道兵征讨,到现在又过去了几个月,还是拖在那里,进展不大,真急死人!”杜牧重重叹了口气,又自责似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哥,您所言甚是。可惜咱们年小,要不……”
杜牧见弟弟一脸的稚气中呈露出义愤慷慨之色,不禁心有所感,“连三尺书童都懂得羞辱与责任,可恨就有那帮自命知书达礼的卿大夫,反而恬不知耻。他们睁眼看着盗贼四处连州跨郡地占地为雄,凶残地杀戮将相,把反抗他们的刺史官吏绑的绑、杀的杀。遭殃的百姓、军士尸塞城郭,填满沟壑。山东一带可谓烽火漫天,杀声动地,可他们也真是毫不心动,你看那帮卿大夫,一个个在朝廷中行列进退,一如常时,笑歌嬉游,毫不以为辱。更有一班人,非但该辱而不辱,反而以为山东叛乱征讨之事非我辈所宜当知,征战之事乃是武将之责,是壮健善击刺者之事,与我无关。这还谈得上什么‘四郊多垒,乃卿大夫之辱’!”
第一章 自是寻春去校迟,绿叶成阴子满枝
第二章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第三章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第四章 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
第五章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第六章 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
第七章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第八章 今来阘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
第九章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第十章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