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严密监视的列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84407
  • 作      者:
    (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l Hrabal)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二十世纪重要的捷克作家之一。生于一九一四年,法学博士,服过兵役,当过推销员、仓管员、炼钢工,等等。一九九七年死于意外。他历经和见证了二十世纪捷克历史的跌宕起伏,四十九岁时才得以出版第一部作品,一生创作无数,获得国内外奖项多达三十多个。他的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与小说同名的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于一九六六年获奥斯卡外语片奖;《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于二〇一二年获得捷克国家电影奖“捷克狮”奖zuijia影片、zuijia导演等四项大奖。其他代表作品有《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雪绒花的庆典》《温柔的野蛮人》《过于喧嚣的孤独》等。

徐伟珠,一九六四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九九〇年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院语言文学专业。在捷克学习工作十余年。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捷克语专业副教授。翻译作品:《历史上的独裁者》《绞刑架下的报告》《洪水之后》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捷克国宝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作品,由《严密监视的列车》《小汽车》《中老年舞蹈班》三个中篇组成,是作家鼎盛时期的创作。它展示了三个迥异的捷克历史时期和生活其中的中欧人的命运际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奥匈帝国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后的正常化。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始终视赫拉巴尔为罕见的小说家,对其非凡的想象力,我们唯有梦想。作为小说家,在二战后的捷克文学中无人企及。
——伊凡·克里玛(捷克著名作家)

他让边缘人成为这个世界的法官。
——兹德涅克·马勒(捷克著名剧作家)

他以笑声唤醒世人,他是自由生活的捍卫者,他是当代原创性的人文主义作家。
——伊曼纽尔(捷克著名翻译家、诗人)

他的作品带有民族特质和时代印记,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效力。他掌握现代文学的秘密,擅长在异质变化中叙写事实和事件。悖反的两极:纯粹的原生性,超凡的想象力,无以伦比。
——克拉迪瓦(捷克著名文学评论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九四五年这一年,德国人已然控制不了我们这个小镇的领空,更不要提整个州、整个国家了。飞机一次又一次的俯冲,扰乱了正常交通,造成本应该朝至的列车中午才到达,午时的列车推迟到傍晚,而傍晚的车则夜里才露面。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天下午的客车按时刻表准点进站了,一看,却是误点了四个小时的上午的普快。
前天,在我们小镇的上空,敌人的歼击机击中了一架德国战机的一叶侧翼,机身随后燃烧起来,一头坠落到田野里。而那一叶机翼脱离机身时,一堆螺栓和螺母被连带扯下来,噼里啪啦掉到广场上,在下落过程中还啄到了几个妇女的脑袋。机翼在小镇的上空滑翔,人们纷纷从家里跑出来看热闹,眼见它吱吱扭扭,飘飘摇摇到了广场上方,广场两边酒馆里的客人也都涌出来了。机翼的投影在广场掠过,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追随着它从广场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机翼像一个巨大的钟摆似的来回摇晃,驱赶着人群不停地向着它可能坠落的方向奔跑,这时它发出越来越响的轰鸣声和歌唱一般的噪音,最后急遽一滑,一下子栽进了教长的花园里。
五分钟后,围观和追逐的人一拥而上,开始卸下机翼上的钢板和金属片,往家里拖,第二天它们就会出现在那些人家的兔舍或鸡窝顶棚上。一位市民下午就迫不及待地从拉回的战利品上绞下一块,晚上,一副摩托车的挡风护膝便横空出世了。机翼很快被瓜分一空,连那架掉在城外雪野里的帝国飞机的机身也未能幸免,没多大功夫,机身上的盖板和零件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是在飞机坠落半小时之后,骑着自行车赶去的。一路上尽碰上满载而归的人们,很难猜想那些东西能派上什么用场。我继续往前蹬,想尽快亲眼一睹那架破损的飞机。我讨厌这些追逐蝇头小利的人们,我对这些零碎杂物向来是不屑一顾的!
雪地上被踩出了一条小道,直指向那架黑色的残骸。我的父亲走来了,手里拿着一件银色的“乐器”,他面带微笑向我抖了抖手里的银色管子。不错,这是飞机上的汽油管。晚上我回家后才知道,父亲为什么对获得这件猎物喜不自胜。
他把管子以等长的距离截断,抛光,然后在这六十节锃亮的管子旁边摆上了他的专利自动铅笔,那支笔的笔芯可以来回伸缩。我的父亲无所不能,世界上任何一样事情都难不倒他那双巧手。父亲以前是个机车司机,二十岁起就开始跟机器打交道,四十八岁那年退休,这些年来他不辞辛苦兼着双份工。市民们对父亲一肚子的妒忌,尤其当认为父亲在这个世界上起码还能活上二三十年,他们嫉恨得简直不能自持。
父亲比那些上班族都起得早,他四处奔波,搜罗那些螺钉、马蹄铁和公家仓库废弃的零配件,拿回家堆放在杂物间和阁楼上,弄得家里跟废铁收购站没有什么两样。别人淘汰的旧家具父亲也会捡回来,我们这个三口之家,居然有五十把椅子、七张桌子、九个长沙发和数不清的柜子、洗手盆以及坛坛罐罐。父亲依然不满足,他会骑上自行车去郊外或者更远地方的废铁堆里翻找,晚上硕果累累地回家。在他眼里,什么东西最终都能派上用场,也的确如此。比如有人寻找市面上已不再生产的某个零件,如汽车、磨碎机或打谷机的配件,实在没着落的话,来我们家准能找到。父亲略一思忖,凭着印象走到阁楼或杂物间,或者去院子里的杂物堆里扒拉几下,不一会儿就会抽出一样东西来,那物件正是对方迫切需要的。所以父亲常常是铁星期日的主角。当他推着他那些零碎杂物往车站去的途中,在绕过院子大门口时总会撒落下一些宝贝,而邻居们并不领情,究其根源也许还跟我的曾祖卢卡西有关系。
曾祖从十八岁起就每天享用一个金盾的抚恤,共和国时期改为克朗。曾祖生于一八三○年,一八四八年参军当了击鼓手,参加了查理大桥的战斗。双方交战时,学生们往士兵身上扔石块,石块不幸击中了曾祖的膝盖,导致他终身残疾,从此享受抚恤。他每天用那个金盾买一瓶罗姆酒和两盒烟,他可不待在家里消受这些东西,而是一瘸一拐穿行在大街小巷,去田野里招摇。他最爱去苦力们干活的地方,一边惬意地呷着酒,抽着烟,一边对那些卖力气的人们发出冷嘲热讽。曾祖每年都会被打得鼻青眼肿,由祖父用三轮车拉回家来。没等伤口好利索,曾祖又神气活现地四处去跟人比试谁的日子过得滋润,让人忍无可忍,对他报以一顿拳脚。
奥匈帝国瓦解后,曾祖领了七十年的金盾废除了,共和国发给的退休金已供不起他每日奢侈的消费,可是每年他照样被人打得不省人事,因为他居然用以前享受的那七十年去气人。一九三五年,曾祖跑到了一个将要停业的采石场,跟一群石匠吹嘘自己,这一次匠人们下手过狠,他再也没能醒过来。据医生讲,曾祖本来笃定还能活上二十年。
在我们这个小镇,没有哪一家像我们家这样招人妒恨的。我的爷爷,万变不离其宗,在一个小马戏团里当催眠师。在全镇人的眼里,催眠术只不过是他好逸恶劳的幌子罢了。然而在三月份,当德国人越过边境,企图侵占我们的国家,并向布拉格大举推进的时候,唯独爷爷挺身走了出来,唯独爷爷,一个催眠师,朝德国人无畏地迎面走去,企图用自己的意念阻止隆隆行进中的坦克。他走在公路上,双目直视第一辆坦克,坦克机舱齐腰站着一个帝国战士,头戴骷髅骨交叉的黑色贝雷帽,爷爷径直冲这辆坦克走去,双臂前伸,两眼迸发着意念:掉头,回去……果然,第一辆坦克停下来了,整个队伍都停下了脚步。爷爷的指头触到了坦克,他不停歇地发射着意念:掉头,回去;掉头,回去;掉头……一个中尉挥动小旗,打出信号,坦克又驱动起来,爷爷伫立着一动不动,坦克驶过他的身子,碾断了他的头颅。自此,帝国的军队在前进途中再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爸爸出门去寻找爷爷被碾掉的脑袋。那断送爷爷性命的第一辆坦克,就停在布拉格城边,等着起重机前来拖走,爷爷的脑袋就嵌在那几条履带之间。伤心欲绝的爸爸恳求德国人转动一下履带,让他取回爷爷的脑袋,日后和爷爷的躯体一起下葬,这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最本分的要求。
自此,我们那个地方的居民们开始吵得不可开交。一派叫嚣说我爷爷有神经病!另一派则不肯苟同,说如果所有人都像我爷爷那样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手持武器的德国人针锋相对,指不定德国人的结局会怎样呢?
那时候我们家还住在城外,后来才搬进了城里。而我却早已习惯了孤独,随着车子越驶近城市,我感觉眼前的世界越发变得狭小。所以每次只有在出城的时候,我才会稍稍松一口气,而返回城里时,一走过桥,随着街道和小巷越来越狭窄,我自己也会不知不觉跟着狭窄起来。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仿佛每一扇窗户后至少有一双眼睛在窥视我。这时候如果有人喊我的名字,我的脸马上会涨红起来,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不怎么喜欢我,在他们眼里,我三个月前割腕轻生的行为纯属无事生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我也清楚原因所在,我只是担心那些看我的人胡乱猜忌,所以我感觉在每扇窗户后都掩着一双眼睛。唉!一个二十二岁的男孩能想到什么呢?我会想,全城的人之所以盯着我,一定以为我割脉是为了逃避劳动,这样,他们就得替我去干我的那一份活儿,就如同他们替我的曾祖卢卡西、我的催眠师爷爷威廉还有我的爸爸干活那样,爸爸之所以在机车上做了二十五年司机,就为了以后什么活也不用干。
这一年,德国人对我们这个小城的领空已经失去控制。当我沿着小道一路飞驰到机骸跟前时,旷野上的雪晶莹剔透,每一颗雪粒的晶体里,仿佛都有一根细细的秒针在滴答作响。雪在直泻而下的阳光里迸射出各色光彩。我听见滴答声,不光来自雪粒,还来自别的什么地方。我的手表在我的手腕上清晰地走着,除此之外,另一个滴答声传入耳中,它来自那架飞机,来自那堆残骸。机舱仪表的时针果然走着,甚至跟我的手表一比,分秒不差。然后我看到,机舱底部一只手套反射着阳光,我觉得它不是孤立的,它在人的手上,而那只人手也不是孤立的,它连着臂,臂连着人体,而那个人一定在这堆残骸之下。我使出全身的力气蹬上自行车往回奔,我的四周全是滴答作响的秒针,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远处的铁轨上,一列货车在急驰,发出快乐的轰隆声。这是一列从莫斯特盆地捷克北部煤矿。返回的煤车,时速肯定达到一百四十转轮轴,嵌在整列火车中央的制动滑块灼得化开了,金属滴落到了轨道上,然而帝国机车头拖着这节挂车欢快地一路远去。
明天我将站在我们车站的双轨线上开始值守。在车站的列车时刻表上,所有自西往东行驶的火车都以奇数标注,自东往西的火车则标为偶数。
三个月后我重新上阵指挥交通,依然回到火车站上班。两条主轨道经过那里:由西往东的那条连续轨道被称作一号线,另一条反方向的连续轨道被称作二号线。一号线右侧的所有轨道标为奇数,三、五、七等;二号线右侧的所有轨道标为偶数,四、六、八、十等。当然这是我们铁路职工的术语,这种标法在外行人眼里不知所云,站台边的第一条轨道是五号线,第二条是三号线,第三条是一号线,第四条是二号线……
明天一早我将穿上制服:黑裤子蓝衬衣,披风的黄铜纽扣早已被妈妈用抛光剂擦得锃亮,把漂亮的衣领一系。披风领口处绣着和制服同样的标记,车站职员瞄一眼就知道了我的职位等级。领口的那粒中学生纽扣告诉别人我已经获得高中毕业文凭,那颗用金线绣制的美丽小星表明我铁路见习生的身份。领子上最好看的要数那熠熠闪烁的徽章,用紫色和蓝色的金属片嵌成带翅膀的车轮,形似金色的海马。明天晨光熹微时分我走出门,妈妈会一动不动站在窗帘后边,目送我远去。我走过的每一扇窗子后边,都会站着一个人,他们像妈妈那样,手扶窗帘注视着我。我拐向河边,一踏上这条小路,就会像往常那样,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我不喜欢搭火车上班,沿着河岸这样漫步令我心情舒畅,因为这里没有窗户,没有陷阱,没有针刺一样的目光扎向我的后脑勺。
……
展开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见证跌宕时代的捷克作家(中译本前言) / 徐伟珠
严密监视的列车
小汽车
中老年舞蹈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