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遗民: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华夏文库儒学书系》:
1.晚明江南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此时明代处在正德、嘉靖年间,距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帝国已近200年。在正德以前,传统的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源源不断流人中国的白银,则为晚明社会的银本位货币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晚明时期,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则把中国商品销到美洲,后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更是把中国商品卷人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生产,需要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同时,由于外销利润可观,大大刺激了各种经济作物产量的激增,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些都使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经历了一个迅速商业化的过程。当时整个江南地区,有着全国最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频繁的内外贸易。
农业晚明农业的发展除了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技术的改进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晚明,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松江府是著名的棉纺织中心,境内各地所产的棉布品种丰富、质地精良,并向全国市场销售。棉花种植面积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面积。大面积的棉花种植以及对棉花的深加工,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另外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桑树。在明代,尽管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普通百姓制衣的原料,但丝织品作为高档的消费品仍然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此外,由于明代中后期在海外贸易中出口的生丝和丝织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丝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蚕丝贸易在各市镇频繁进行,蚕桑业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江南丝绸业市镇从明中叶以来,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人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杭嘉湖地区宜于种桑养蚕,获利远比种稻丰厚。
据当时人估算,米贱丝贵时栽桑养蚕的收人可达种粮收人的四五倍到十几倍,就平常年景而论,前者的经济效益比后者也要高出2~3倍。在这种情况下,农家普遍认为多种稻不如多栽桑,以至桑蚕区的桑树种植面积远远超过稻米种植面积。
手工业由于农业的发展,社会不再需要所有的劳动人口均束缚在土地之上。因此,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大大增加,手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明代手工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民营手工业蓬勃发展,在明代中期,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明代手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又以丝织业和制瓷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明代后期,丝绸的种类有缎、锦、纱、绸等十多种。据估算,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最兴盛的时候,南京、苏州、杭州三大丝织城市的织机数量在五万张以上,这些地区集中了数量很大的丝织工人,这些城市也成为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明人王士性论天下货物所聚,就首列苏杭。此外,明代的丝织业还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形成了一批新的丝织市镇,著名的有苏州府吴江县震泽镇、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杭州府海宁县长安镇等。据估算,晚明的一些丝织城镇和乡村的织机数量有两万张左右。这一切把丝织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景德镇仍然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到了明代后期,民窑取代官窑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民窑出产的产品不但技术水平已很高,所制青花等品类的瓷器更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代表而蜚声海外。
商业明中后期,商业规模的扩大,除了上文提到的追求利润的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工商业专业市镇大量形成、全国范围的商帮在明代开始兴起以外,工商皆本的思想在当时也已十分盛行。
明代中后期,道路交通的更加便利,中小城镇的大批兴起,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这些都促使了行商向定居商人的发展。如徽州商人真正形成一个人众资巨、颇有特色的地方商业集团——徽商,是在明代。
到了晚明,除在扬州、杭州行盐并常住的人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徽州商人居住在南京、景德镇等商业城市。除了徽商,晚明时期还形成了晋商、江右商、吴越商、闽商、关陕商等大的商帮。
……
展开